写给孩子的《中国文学史》-03诗经(上)“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为什么不在《诗经》里?


此文用于缨语频道的朗读稿


孩子在咿呀学语的时候,

我们就开始给孩子们念诗了,

选择的多是朗朗上口的古诗词,

比如唐诗宋词,偶尔也有更久远年代的《诗经》,

那些优美的诗词并没有被淡忘在漫长的岁月里,

而是反复被吟诵着。


说起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我们对里面的很多诗句都耳熟能详,

例如: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今天我们能朗读到《诗经》真是幸运,

为什么这么说呢?

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有这样的记载,

孔子对《诗经》进行过整理,

从三千首诗删减到三百首,

这里的三千首其实是一个虚数,

具体的数量是多少确实很难说清,

而三百首也不是恰好三百,

实际上是305首。(01出处:《史记·孔子列传》


那么,孔子他老人家到底有没有删过诗呢?

这件事儿,

从唐代一直到清代大致上争论了1000多年,

直到近当代,

才基本上有了比较一致的看法,

认为孔子的“删诗”一说并不成立。(02出处:百度百科:孔子删诗




01

《诗经》最初不叫做诗经么?


《诗经》最初不叫做诗经,

只叫做一个字《诗》,

由于《诗》中的诗多来自民间,

描述的是从商朝末年到周平王时期

也就是公元前 11 世纪至公元前 6 世纪

跨度大约600年的内容,

包括男女婚嫁、宗庙祭祀、农事、战争等,

内容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

可以说是一部百科式社会全书。


这样一部涵盖广泛,又采撷在民间的

言论自由、思想自由的内容,

一直流传着、交流着、传唱着,

直到第一个封建大一统帝国

秦始皇统治时期似乎走到了尽头。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封建王朝,

除了文字统一、货币统一之外,

更重要的是思想要高度统一,

作为自由言论载体的《诗》,

无疑成了秦始皇统一思想的拦路虎,

秦始皇的一道诏令,

如果民间私藏《诗》、《书》和百家言语,

凡有隐藏以上诗书超过了一个月的,

都要抓起来做苦役。


就这样,

《诗》的流传受到巨大的冲击,

尽管如此,

《诗》在全国各地以另一种形式传播着,

通过口耳相传,

历经春秋、战国、秦,

直到汉初年,

读书人才将《诗》重新拿出来整理,

出现了不同的《诗》本。



到汉武帝时期,

《诗》才被儒家奉为经典,

始称《诗经》。

再往后一千年到北宋时, 

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

朱熹将其列于“五经”的首位,

更加牢固的确立了《诗经》

在中国文学的重要地位。


五经指的是什么呢?

简单的说就是“诗书礼易春秋”

指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02

“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为什么不在《诗经》里?


很有趣的问题!

回答这个问题

我们先从《诗经》承担的历史责任谈起,

为什么孔子他老人家要那么认认真真的整理《诗经》呢?

因为在《诗经》诞生的时代里,

不是拿来做消遣、大众娱乐用的,

实际上《诗经》承担着艰巨的社会责任。

它不属于某一个人,

它属于群体,是一种辅助教化的工具,

是作为原始思维、巫术信仰、宗教崇拜

起着凝聚人心、促进繁衍的作用。


我们再从诗的形式谈谈。

诗经属于古体诗,

古体诗虽不太讲对仗,

押韵也比较自由,

而教育教化的作用不可少,

从韵律上

“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结尾处算得上押韵,

而涵义上太过浅显苍白,

所以这样类型的诗也不会被选进《诗经》。


总结一下,

《诗经》首先是有助于教化,

所以,孩子们,

如果今天我们读《诗经》

仅仅从纯文学欣赏的角度,

觉得诗经很美,

可能我们就会忽略《诗经》

真正对国家大政、世道人心的大用之用了!




/下一篇:

写给孩子的《中国文学史》-03诗经(中)诗从何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写给孩子的《中国文学史》-03诗经(上)“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为什么不在《诗经》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