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千问》:“当以此生为渡船,不虚此行”

你心里有问题吗?有人能与你交流吗?我想你总是听人说要去体验生活,可是这种方式常常会使你感到更加无措,因为周围的一切有时超出你的认知范畴,让你乱了阵脚。在你看到别人能够稳步抵抗风雨时,除了羡慕,就是茫然,茫然你的此刻、情感、时机、将来,世界很大,但渺小如你其实要的不过是一点点关注、照顾、指导,恍若灯火,引导你前进方向。

在庆山《心的千问》里,有一千个问题,一千个答案,提问者来自不同年龄阶段,所付诸纸上的内容没有高低,不分难易,所有最终皆是回归到人的本源,反复翻阅间隙,似乎可以看见不同时期的自己,进入一场自我分享与交流的浪潮中。

熟悉庆山的读者应该了解她的写作风格,词句组合繁复凝练,赋予深意直触心深处。我爱极这样的文字。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它们在精神层面的启发和参考,转变不再只为眼前的享受,而是以此生为目的地探寻,即使它如何复杂错乱,你总能从中找寻一丝轨迹,以助你完成自我这场旅程。

图片选自网络

如何自由,免于艰难人生?

在庆山《心的千问》中常被人提出的是关于人个体如何活在世上的意义,与此相关的还有对自我的存在疑惑这方面问题。问题很简单,但需明白的前提是只是希冀他人回答,而自身不做出行动只是枉然。

那么回归到问题上。很多人对人生感到毫无意义,是因为所面临的现状(外貌、学识、心态、工作、学习、家庭、感情)不合心意,又不愿意低下头仔细寻找脚下的路,企图突然降临的意外让自己脱离困境,所以调整心态,从小事做起是改变的第一步。

就像庆山写道的,“学识不够,可以立即开始学习,先每周认真深入地读完一本好书”。如果面临谋生问题,你要知道,“工作是为了获得一定收入,可以维持肉身生存和日常生活。工作本身不是人生目标,但它是你去追求和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的重要工具。”

世界随着科技快速发展,以铺天盖地之势展现在每个人面前,表面上你有了更多机会认识它,但残忍的真相是,你还是你,并不会因眼睛的看见有改变丝毫,甚至因为这些诱惑的出现,人也会变得不安,无法静下心做事。

当然,一件事总有不同面。诱惑越多,欲望渐生时,你反而更清晰看到自己的位置。就像庆山所说“欲望没有脏或不脏,它是中性的”。同时她一直强调肉身难得,这点我很认同,所以我把欲望拆解,将最深处的自我拉到现实中,无论是自卑,还是痛苦,又或不愿存活于世的真实想法,通通先说给自己听。

我是自己最忠实的倾听者,这一点我希望看到此处的你永远记住。当抓住了自己的一丝突破口,就顺藤摸瓜去梳理隐藏的自己,不必害怕、担忧,它的益处是知晓你生命原有的模样,知己百胜,你最大的敌人就是你自己。

那么自由呢?有了枷锁才会看见自由,别去看限制,去看你的伸展处,这就是你的自由

图片选自网络

如何深爱,不困于关系?

在《心的千问》里许多人询问的重点还有感情方面。亲人、爱人、友人,占据了我们人生中时时刻刻,组成了这一生中的回忆,但实际上,依然是你自己在独自面对世界。

在所有感情里人都是带着期望与需求,虽然庆山在书中说这样会导致失望及嗔恨,可是我反而觉得这是人基本的欲求,会增加关系亲密度,但需把握尺度,这是其一。

大部分人在原生家庭遭受的伤害会累及成年后爆发,或依然陷入其中,被世俗枷锁囚于责任和血缘的迷雾中。如何将血缘和责任区分?有血缘一定是亲人,但并不代表你需时刻奉献自己,即使父母要求你按照他们的意思行事,你如果是成年人,就要有自己的判断和选择。而责任是,即使你讨厌父母的行事作风,在他们需要照顾时,你需要付出时间和人力,这也是你作为子女该做的。

庆山在《心的千问》中解释道,“我们要允许别人以他们独有的模式和习惯生存,也要允许自己成为自己真实的样子。”这句话的意思其实跟我上面所表达的相同,个体复杂,即使是父母,当你无法全部接纳他们,在经济独立时物理方式远离他们,这是其二。

遇见爱情是可贵,但人常容易将它作为此生最重要的东西,将心中所想投射到他人身上,时间一久,就容易乏味厌倦,所以你要树立的想法是“建立关系是为了享受它,得到它的助益与滋润,让自己的心识得以提升、开发。”

这样说太简单。换一种说法,“现在的感情关系,大多倾向即时满足,单向满足。”但如果可以恋爱,就尽量去恋爱吧。这样说感到很矛盾吧?因为人只有在关系的碰撞中看见自己,遇见美好的喜欢是不易的,在这个过程中你也许会被滋养、满足、成长,这也是一种方式。

但这并不是去自我成长最持久的方式,最终你依然需要回归到自己身上。无论是通过书籍、观影,还是与人交谈,它们最后流向的都是你。

上一节提到自由,其实在关系中也会有限制与冲突。我是这几年才逐渐明白朋友是自己选择的亲人这句话。但即使再好的朋友,你依然会产生矛盾与分歧,包容心去看待,但绝不是无底线的全盘接收。

在这些关系中我们会经历眼泪与欢笑,也要接受告别与迎接,特别是经历了生活展现多面下,你会获得一种能力,感受到生而为人幸,为人难,产生一种理性看待世界发生的一切,时刻观照自身,更快速的成长。

这是其三。想用书中一句话做总结,“我们在生活中稍不留意就会陷入坐井观天的模式与习惯,只有具备智慧才会看到更远、更广阔的地方”。

图片选自网络

如何成长,更好自我教育?

成长没有界限,任何年龄都满足条件。但人的疑惑并不会随年龄增长减少,反而因年轻时忽视而堆积如山。在《心的千问》里有许多做妈妈或年满三十多岁的女性询问关于如何教养孩子,或是自己该如何选择人生道路等问题。

这些困扰很普遍。但我依然觉得成为某些角色前应认真思考,即便是自己这个角色,也需要在时间进程中去逐渐认知,肉体与灵魂有时不在同一个层面,人需要主动去察觉和梳理,调整和平衡。

这样来看,每个人的成长开启时间是不同的,越早越好吗?自然不是,过早会加重心理负担,所以有些人在成长期间会选择离开这个世界,这便不是礼物,而是苦难。

在《心的千问》自序里庆山如实写道,“真正而彻底的解决,究竟的解决,只能来自时间进程中的个人力量。通过思想、行动、去改变观念,调整行为。”

时间是礼物,亦是代价。降临于世,懵懂无知,历经沧桑,每个阶段皆是由它陪伴,由它冷眼旁观,所以它是公正的,你的任何心思都逃不过,如果你反问自己的现状,你就必须先看看曾经的自己。

我常常觉得时间过得极快,因为我在用时间的同时也在观察它,比如打游戏再抬头时几个小时就过去了,看书只看了十多页才半个小时,看似做功效率不同,但收获却天差地别,人不能只追求眼前的欢愉,要把眼光放长远。

“我们需要获得更广阔的视野,即对自己内在生命的整体循环负责,而不是由外界易碎而短暂的存在形式来决定自己的心境。”看到书中这段话时,我想起这几年自己所努力的目标,不仅是为了写作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去探索自己内在生命,如果你回翻这几年的文章,会发现我永远是在通过写作去表达自己内心的收获和认知,希望自己像海绵去吸收,并为自己建一座城墙,让它坚不可摧。

如果要问如何自我教育,书籍是最方便最便宜的方式。只要是阅读中我认为有益的都会摘抄,反复阅读,以此记在心里。往年我还会与友人交流,现在更多的是自己与自己对话,因为我知道自己想要的,以及该从何处找寻解答。

所以我在看《心的千问》时感触更深,因为一千问即是我问,庆山答即是我获。作为一个敏感又迟钝的矛盾体,我需要消化和回想的时间比较长,在阅读期间就仿佛站在了回忆的街角,将影影绰绰照亮,显露出真实的我。它值得反复阅读。

其实有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自知。《心的千问》集结了千人的困惑与答复,它们只是道理,但你可以去理解和使用它,将它们化作你前进的能量,就像我喜欢的那句话,“当以此生为渡船,不虚此行”。

——完——

作者简介:疯华绝代的四喜,写作者,阅书写感悟,希望所写内容帮助人成长,给人力量。

你可能感兴趣的:(《心的千问》:“当以此生为渡船,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