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文何坤松《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书笔记:陷入人生困境时怎么办?你可以像蛤蟆先生这样,重新掌控自己!
在接下来的面谈中,苍鹭都在帮助蛤蟆探索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让蛤蟆最大限度的去学习和觉察。
第四次面谈:在童年,你怎么处理愤怒?
在蛤蟆的童年时期,正直而严厉的父亲,总是批评、责备他。受制于父亲的母亲,总把蛤蟆当成小孩子,不断让他难堪。
他感觉自己的童年“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孤独的童年,缺少爱和快乐的回忆,让蛤蟆感到悲伤和抑郁。
蛤蟆担心自己的愤怒会受到惩罚,所以吞下怒火,认识到父母为他付出了最大努力,又把愤怒化成了内疚。
虽然他的父母都过世了,可他的愤怒情绪却不肯消退。
苍鹭告诉蛤蟆,童年体验到的最强烈的情绪,不可避免的变成我们成年后经常有的感受,而且成年后有很多行为,是从童年学来的。
人在成长过程中为了利于生存,也借此保护个体的完整性,就得学会处理愤怒,比如顺从、依赖。
把依赖当成生活方式的人,永远都没有真正长大成人。
蛤蟆觉得自己就是这样的人,第一次发自内心地笑了。
第五次面谈:愤怒都有哪些表现?
——“什么时候才能学会当一个成年人?”
儿童经常会通过退缩,厌烦,拖延,郁闷,任性,怄气和叛逆等方式,来释放愤怒。
这些行为策略是童年发展而来的防御机制,是用来保护我们免受真实存在和想象出来的危害。
如果成年人还有这样的行为,那就是在重演童年的行为模式。而这类行为,会让人嘲笑,也等于在告诉别人:这个行为人是个失败者。
蛤蟆发现自己大半辈子都在重复童年的行为模式,开始想要“学会当一个成年人”。
这次面谈之后,蛤蟆得知老獾背着他去找村校的校区牧师,企图代替他成为校董。
他很生气,但又没有当场发怒,而是选择了拖延,他还需要苍鹭的帮助。
第六次面谈:你能开始爱自己吗?
苍鹭告诉蛤蟆,老獾是“父母自我状态”的人,挑体型父母状态的人,严厉、愤怒、爱批评人。
苍鹭还“指责”蛤蟆配合老獾玩了一个叫“可怜弱小的我”的心理游戏,才导致蛤蟆自己不快乐。
蛤蟆终于意识到,自己也有“父母自我状态”,但不是审判别人,而是在审判自己,甚至惩罚、折磨自己。
这也是他不快乐的一个因素。
蛤蟆请苍鹭帮他,得到的回答却是,能帮助他的人只有他自己。
苍鹭问他:
“1、你能停止自我批判吗?
2、你能对自己好一些?
3、最重要的问题是——你能开始爱自己吗?”
蛤蟆陷入了思考……
接下来,蛤蟆先生会有什么新的行动和变化呢?
且看我下文再分解……
以上3个蓝色的问题,你也可以思考一下:
你的答案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