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制造改变:怎样让外星人吃辣椒

# 02制造改变:怎样让外星人吃辣椒

改变观点(理性,说服,启发)、改变感受(感性感染,感动)

1、广告就是通过内容的创作和分发,来改变别人的看法或感受,继而改变别人的行为。

2、三种可以改变行为的力量是推力、拉力和压力,而广告的作用路径通常是拉力。

3、改变行为,是广告的终极目标,但大多数广告往往无法一步到位,能够做到改变人们的看法和感受,已经是有效的广告了

4、广告通常可以改变人的观点(理性,说服,启发)或者改变人的感受(感性、感染,感动)

——————————————————————————————

你好,我是东东枪,欢迎跟我一起,继续向广告学习,修炼文案这门基本功。

上一讲,咱们明确了广告的本质特征:广告要引发改变。如果不能引发改变,那么好创意、好内容也未必是好广告。

今天咱们谈得再深入一点,来看看广告所要实现的这个“改变”,到底是怎样的改变,这些改变是怎样发生的。

谈清楚这些,咱们就能清楚地回答“广告是什么”这个大问题了。

一开始,我想先问个问题:你有没有听过一个故事,叫做“如何让猫吃辣椒”?

推力、拉力与压力

曾经有人提出一个问题,“如何让猫吃辣椒?”

有三个人给出了不同的解决办法。

第一个人说:猫肯定不会自己去吃辣椒的,所以只能把猫绑起来,把猫按住,掰开它的嘴,把辣椒塞进去。

第二个人说:把辣椒掺在鱼肉里,甚至是放进鱼肚子里——猫爱吃鱼,它来吃鱼,就会顺便把辣椒吃下去了。

第三个人说:应该把辣椒弄成末,抹到猫的屁股上,这样猫会感觉到自己屁股火辣辣的,非常疼,就会忍不住用舌头去舔,这样它就不得不把那些辣椒吃掉了。

这三种办法在我看来,其实代表着三种可以“改变行为”的力量——推力、拉力和压力。区别在哪?

区别在于:推力是直接“让它吃”;拉力是“让它想吃”;“压力”则是“让它不得不吃”。

实际上,在很多现实问题面前,这三种力,也分别对应着三类不同的解决方法。

假如你是童话里某个国家的王子,你喜欢一个姑娘,想娶她为妻。那么,用推力的话,你就要直接求国王颁布一道法令,让卫兵把她抬回王宫里来;用拉力呢,你就得好好地追求这位姑娘,该炫富炫富,该献殷勤献殷勤,让她喜欢上你;要是用压力,你就得把全国的青年男子全都驱逐走,让她除了你没得选,或者邪恶点,把她家人都抓起来,说你不嫁给我,我就不放他们——这就是推力、拉力和压力的区别。

广告的作用路径是这三种力里的哪一种?很显然是拉力。

因为广告只是广告,没有可以生拉硬拽别人做某事的权力,也没有肆意妄为制造压力的自由。

更重要的是——广告从来都是希望别人能心甘情愿地、自主地改变他们的行为。

请注意:这个“心甘情愿”很关键。

最近这几年,有个词经常被提及,叫“种草”,常听人说又被某某广告给“种草”了。

“种草”是什么意思?种草指的是在人的心里制造、埋下了一个消费需求或者渴望。

“种草”是把草种在心里,而不是直接把草塞到谁嘴里,因为广告是要让你心甘情愿地改变你自己的行为,而从来不是强迫别人“去做”什么事,或者让人“不得不做”什么事。

“改变看法”与“改变感受”

那么,怎么让人心甘情愿地改变自己的行为呢?

你应该知道,人们的行为改变,总是从他们内心认知的转变而起的。

所以,广告先是努力改变人们的认知,继而促使他们改变自己的行为——这就是广告通常的“作用路径”。

明确了这个作用路径,咱们就可以谈得再深入一点了。

这时咱们就不能用猫来举例了,如果把猫换成外星人——一个可以沟通的、可能刚来地球的、从来不吃辣椒的外星人,我们如何让他自觉自愿地吃点儿辣椒呢?

刚才提到,广告的作用路径是拉力。那么现在,咱们得把可能的“拉力”细分为两类,一类是让这个外星人接受某个观点,比如告诉外星人他需要吃辣椒,因为地球人都吃辣椒,来了地球不吃辣椒,简直就是白来一趟;另一类是改变他的感受,比如说,你不断跟他描述辣椒有多么好吃,让他每天都看到地球人特别开心地吃辣椒,让他一看见辣椒就流口水,莫名其妙地想去尝尝。

你看,我们其实把“认知改变”分为两类,一类是改变别人的观点和看法,一类是改变别人的感受。

这两种改变,都有可能引发行为的改变,但看法是看法,感受是感受,我相信这也非常好理解——看法是理性的,感受是感性的。

改变看法,通常是“被说服”或“被启发”;改变感受,通常是“被感染”或“被打动”。

举个例子:你去看了一个电影,看完电影之后,你说,这个电影很有深度,让你明白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道理,那你就是被“说服”了。但如果这个电影让你热泪盈眶,又哭又笑,那你就是被它“打动”了。

一般情况下,改变看法或者改变感受,这两样做到任何一样,就是有效的广告。

如果一样都没做到,那就是失败的广告。

在具体的广告传播里边,这两条路径都可以使用,而且很多时候,它们是同时在发挥作用。

有些广告侧重于改变人们的看法,希望大家得知、接受、认同某个事实或观点,继而改变他们的行为。

比如曾经有品牌在“洗发水”之外提出了“洗头水”的新概念,他们会在广告里问大家:“洗了一辈子头发,你洗过头皮吗?”也就是说,“洗发水是洗头发的,不能用来洗头皮”。

这就是他们希望人们接受的那个新的看法和观点,人们接受了这个观点,就会对他们销售的“无硅油洗头水”感兴趣,甚至尝试购买。

还有一个例子是前几年,一个公益组织曾经推出一组广告,主题叫做《啃指甲救犀牛》。常见的公益广告呼吁大家停止消费野生动物制品,大都是展示残酷的场面、可怜的野生动物,希望唤起情感上的共鸣,但这则广告却从看法入手——他们告诉大家,犀牛角的成分和人类的指甲是一样的,并没有传说中的神奇药效,所以,不要再花冤枉钱买犀牛角了。“犀牛角的成分,等同你的指甲”。

而侧重于改变感受的广告,也常有精彩作品,比如泰国广告里有一派是“催泪派”,就是很多赞美人间真情,呼吁人与人互相理解、互相帮助的那种暖心广告。其中有几支很著名的,都是泰国的保险公司拍的。

我选择了一支我认为不错的,你可以点开链接看看。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25752641

保险公司为什么要做这些广告?鼓励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人们就会多去买保险吗?好像没那么简单。

照我看,这些广告的真正目的,就是不断塑造、引导你对这家保险公司的感受——一家不断鼓励善意、提倡温暖的保险公司,会让很多人觉得这个保险公司是更有人情味的、是满怀善意的、是更加为人着想的。这就是“感受”的改变。

广告一定能改变行为吗?

说到这儿,我猜你可能会有疑问了:广告不是要改变人的行为吗?让他改变看法、感受就完了?行为呢?

这其实很好解释——确实,有些广告可以立竿见影,给人带来观点上的颠覆或感受上的震撼,让人看完之后立即拿出手机下单购买。

但是,大多数广告不是这样的。

从改变看法和感受,到改变行为,一方面,这通常是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需要累积、沉淀。

每一次观看广告,都可能只是让你认知的天平,朝着某个品牌或产品更加倾斜一点而已,当这个倾斜达到一定程度,才会转变成消费行为。

另一方面,转变效果未必即刻发生,你18岁时看到的一条非常精彩的汽车广告,也许会影响你40岁时的购车决策——这可不是乱讲,一则好广告是可以拥有这种历久弥新的魔力的。

就拿刚才所说的泰国保险公司的广告来说,不是所有人看完广告、受了感动,就会马上去买这家公司的保险产品。但如果市场上同时有几家保险公司,只有一家持续在做这样的片子,那么,人们对这几家保险公司的感受,一定会因为这个广告而有所不同,而这就有可能让人对这家公司多了几分好感和信任,当他要购买保险时,就会优先选择这家公司——感受的改变,这时候才会促成行动的改变。

所以,可以这么说,改变行为,是广告的终极目标,但是大多数广告往往无法一步到位,直接改变行为;能够做到改变人们的看法或者感受,就是有效的广告了。

总结

好,今天咱们说清楚了广告的作用路径,综合这两讲的内容,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相对完整、准确的,对于“广告”的定义——广告就是通过内容的创作和分发,来改变别人的看法或感受,继而改变别人的行为。

我们每个人都有想要影响别人、改变别人的时候,比如说如何让你妈妈同意给你一笔钱让你出国旅行,如何写一封打动别人的求职信,让他认为你就是他要找的员工,或者如何劝说你的老婆别跟你离婚,或者像我们刚才提到的也许并不会遇到的问题,如何让外星人吃辣椒?

这些问题都是要靠沟通来解决的。而我们的每次沟通,其实都可以看做是一些内容——如何用这些内容去说服别人、打动别人、改变别人,我们是可以借鉴广告的做法、一起向广告学习的。

陈奕迅有一首歌里唱“你必须活得像一句广告”,那首歌谈到这个事情,其实是有些嘲讽的。但我却认为我们“活得像一句广告”没什么错。前提是,我们要正确地认识广告。

不能活得“像一句广告”,是因为有很多人把自己活成了一句烂广告,而我们应该好好学习,把自己活成一个创意十足的、令人愉悦、给人带来美好体验甚至精彩灵感的好广告。

这里边的门道还有很多,下一课,我们就要开始具体讲讲,如何一步步地让改变开始发生。

思考题:大卫·奥格威有句名言是“除了销售,我们别无他用”(we sell, or else),但同时,还有另一种说法是“广告从来不直接带来销售”。这两个观点冲突吗?你怎么看?欢迎在留言区写下你的见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02制造改变:怎样让外星人吃辣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