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人的焦虑是无病呻吟吗?
2019年大火的《三十而已》将视角锁定在三十岁这一特定年龄段的女性群体身上,获得了很大的商业成功。
但也有人说,这是一部贩卖焦虑的骗剧。
的确,从焦虑这个角度来说,三十而已的剧情挺有中国特色的。世界通行的中年危机时间点是45岁左右之后。 但在中国速度的加持下,中国人的焦虑总是领先世界十多年。三十而已,从工作、感情,到子女的教育、家庭关系的处理等各个方面,展现都市女性有的焦虑和压力,可以算中国都市女性的中年危机片的开山之作。
有些人觉得这部剧里的焦虑是无病呻吟,吃饱了撑的。其实焦虑是人性,哪个社会阶层都会有焦虑。只是焦虑的表达方式不同。从心理学的角度,焦虑有其积极意义,并不应该成为一个绝对负面词汇。
我的一位客户曾经问过我,“为何当我所有生活方面都是满分,我还是会有焦虑?”
我问她,是谁打的分?评分标准是什么?她自我思索了一下,然后看着我说,“ 其实我并不知道。”
是啊,你有房有车有老公(老婆)有娃有存款无负债,有上两位数的工作经验,有密友死党若干,你为什么还不满足?
为何你在人生的中途,左思右想,瞻前顾后,仍然得不到一个准确的答案,仍然还在焦虑?
这位客户不是个例。不是她一个人在发问。你看《三十而已》中的三个女性,其实生活在表面都很不错啊:顾佳,老公事业有成英俊潇洒又爱自己,儿子聪明可爱,自己运筹帷幄里外兼顾获得大家尊重。钟晓芹有父母和老公的照顾。王漫妮有美貌有能力有精致,逃离上海回到家乡也可算是一种人生选择。该剧总制片人陈菲在接受新京报专访时表示,剧中王漫妮、顾佳、钟晓芹这三位女性身上映射着三十岁女性的一体三面,分别代表着**“不愿面对的自己”,“理想中的自己”,和“现实中的自己”。
**然而,她们都在焦虑。
比如,顾佳好不容易住进了自己的12楼理想大平层,然而,当她去结识顶楼的王太太时,才发现顶层20楼是另一个生态世界。于是,自己奋斗已久的12楼不再是理想。20楼瞬间变成了理想。要住进王太太住的20楼成为她们焦虑的隐喻--就是不论在什么时候,我都要去一个更高更好的地方。尤其是当我看见那些似乎还不如我(连莫奈和梵高都傻傻分不清的王太太)居然有,我为什么不可以?尽管她们也未必知道20楼对自己到底意味着什么。
实际上,我们生活中,更多焦虑的人并没有20楼这样的明确目标,而只是觉得对自己当下生活少了一些信心和兴趣,对未来多了几分企望又未可达的挫败。流行中文中喜欢用“贩卖/煽动焦虑”,连网络举报中有一档都是“贩卖焦虑”,似乎“焦虑”是件万劫不复的事情。
但其实,焦虑,并非全然坏事。****心理学研究表明,中等焦虑程度有助于人们的表现。
罗洛·梅(Rollo May)说:焦虑出现在个人面对某个逐渐产生的、可以实现自己寻找的潜能或可能性时,这个可能性破坏了当前的安全感,因此产生了否认新的潜能的倾向。人们逃避不确定性,逃避接受所不确定性带来的自由。于是,焦虑应运而生。焦虑是一种内心冲突—我想做,又不敢做(弗里茨·珀尔斯(FritzPerls)。
由于过往的人生惯性和未来的不确定性,你内心各种冲突,却不知道要转向哪个方向,所以你开始焦虑。
有人心猿意马继续在原来的路线上行进,有人开始将精力转向别处--去跑马拉松登雪山,去禅修静心,去死盯着孩子,也有《美国丽人》的大叔想借小萝莉消解困惑,《革命之路》的April说她要去巴黎寻找梦想。
在《三十而已》里,焦虑后的转型就是顾佳做茶厂,王曼妮在辞去店员工作后的一次次尝试。虽然她们似乎是在命运的不可期下半推半就,但也是焦虑后的突破。
中年人可以裸辞吗?
豆豆姐在40+做了裸辞的举动,在朋友圈产生了很大的震撼力。
很多人觉得“辞职去旅行”这种裸辞是青年人的标配,而中年人搞这一套完全是老黄瓜刷嫩漆。
我倒觉得裸辞这件事因人制宜。有财务自由的,可以尝试这个选择。赚钱为什么,不就是为了给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多一些选择吗? 但是,那些人到中年,有车贷房贷,上有老下有小,经济压力很大的,的确不宜肉身裸辞,可以从内心裸辞尝试开始。如果有条件的可以尝试停薪留职做一个gap year。
我一直都觉得gap year这个概念其实最适合中年,去探索“已得”和“将失”、“想要”和“未得(未做”)之间的gap。但很少有中年人尝试gap year.因为中年人的探索,远不如青年人来得义无反顾和勇往直前,小心翼翼的谨慎,跃跃欲试的憧憬,加上不可确定的进退得失之间的权衡,此时和彼时的“gap”构成了中年人的焦虑。 很多中年人形容自己的状态是“卡在生活中”(stuck in the life)。
再看看罗洛·梅的洞见:狭隘的痛苦和窒息,仿佛是婴孩出生时所经历的挤压,是产生焦虑的根源。但,如果没有开放的可能性,如果没有为‘新生“而呼号的潜能,我们就不会体验到焦虑。
下面我要吊吊书袋,给你们讲个心理学理论.SOC(selective optimization with compensation)提供了三种策略:选择、最优化和补偿。
如果你能实践这个理论,那么你就会看到三十而已的焦虑,有很积极的一面,正因为有焦虑,你才会重新审视,选择最优化,并实现目标。选择就是要在可供选择的范围内配置资源;最优化是为了达到目标不断获得和分配资源,提高适应性;补偿就是当目标路径受阻时,通过替代性手段或其他维持功能,实现目标。
中年人的生活可以重启吗?
《三十而已》的创作人员在采访中说,整部剧的核心在“而已”二字,传递着一种“不低头、不妥协”的人生态度。
对于剧中的三位女性而言,尽管三十岁的人生会遭遇重重困境,但在她们心中:三十岁,一切都可以重新出发。
真的,不过是三十而已。现在城市人均寿命都要八十岁了,三十岁当然只是开始而已。从容利用你三十岁的焦虑,你就能有四十重启的力量和前景。
以下有四点建议可以帮助你打开焦虑之下的开放性和可能性:
1、悦纳一些丧失,承认一些脆弱。
我发现很多中年人最勇敢的事情是承认自己的脆弱(vulnerable)。过于僵化的自我模式,一个始终企图完美的外在呈现,往往是压力和焦虑的生成器。只有全然地接纳自己,包括脆弱,才能开启更多的可能性。
2、重新确认或设定目标,探索你真正想要什么。
顾佳说,出了月子的第一天,我突然感觉到顾佳已经死了,活下来的是许子言的妈妈。这句话就是人生价值层面的焦虑。
”焦虑不是我们有什么,而是我们是什么。”
其实每个问出“我们是什么”的人都是有福的。因为你开始了寻找意义之旅。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进行探索。
从你的梦想中,从你的经历中寻找那些共鸣,那些一直你萦绕于心,想到就充满了激情、跃跃欲试的事情。不妨将这个过程看作是你和你的生活意义彼此寻觅。会在某一刻,你们相遇,会心微笑,然后结伴前行。顾佳对钟晓芹说:先把一个人的日子过明白,才知道自己需要怎样的“另一个人”。是一句金玉良言。
《革命之路》中的April要问自己的是:巴黎对我来讲意味着什么?如果是某种生活方式,不去巴黎,还有什么方式可以实现?
在伍迪艾伦的影片《Irrational Man》中,哲学教授对美丽女生说,你是爱上了“爱上了教授”这个概念。你的人生目标是一种真正和你有共鸣,对你有前行动力的力量?还是一个概念而已?
3、盘点你的资源,释放可能性。
对于那些说“卡”在生活中的人,我总是问“卡”住他们的是什么?有些东西改变下位置,释放出空间,就会变成资源。
我问客户,什么东西“卡”得你不能动弹?
他说,孩子,家庭,工作……”
我问,假如有个魔力将他们一下子都拿走,你觉得如何?
他沉吟了半晌,说,那我就什么都没有了。
在探索卡住他的各个方面后,他说,我的家其实是一个我可以依赖休息的墙,还是舒服的软包装潢呢。只是,我需要一些距离,我太紧张了。
4、人生是个充满乐趣的试验场,just do it。
近年来技术和商业领域有个非常重要的词是迭代开发,人生亦如此。
通过一次次的迭代,从beta到1.0到4.0,不断精炼和改进,最终实现目标。
全心全力地去活(live on)你的人生实验。
如果你想去巴黎画画,或许可以先从你所在城市中的一个美术班开始。你将因此身处此时此地,能量自然流动,就不会焦虑。
如果你愿意,生命完全可以在焦虑这股力量下,三十而已,中年重启!
这期的重点是:焦虑并非是坏事。
文章首发: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zMDQyODY0Mg==&mid=2247483748&idx=1&sn=eb4a965f8a4400b5b30e5adc8df7e9c8&chksm=fa50a6e9cd272ffffeaca0e09487bc9b6e56a50272d567ad9f7d58cc3dced1cb5012f417604e&token=168040036&lang=zh_CN#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