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兴趣不要紧,可怕的是你只剩下兴趣。兴趣并不是万能,你喜欢的,并不代表你适合做,更不代表你能做好。
朋友阿来又辞职了,这是她一年内第三次辞职,理由还是和前两次一样:“不感兴趣。”
阿来去年毕业后进入一家大公司当文员,工资不高但胜在稳定,她本来还算满意,但做了几个月就觉得无聊了。
开始她还以为是公司的问题,裸辞换了一家新公司继续当文员,谁知日子还是一样无聊。
于是,她断定:“我对文员这个职业不感兴趣,要改行才行。”
我们都劝她:“半年换了两份工作,是不是有点太快了,是否可以多做一段时间再考虑?”
然而,她的态度非常坚决:“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我不喜欢这份工作,根本不可能做好,你们劝我也没用!”
思前想后,她觉得销售这份工作很有激情、工资也高,就跑去当销售。
结果,她当销售一个月,一张单也没签,她又断定这不是她“感兴趣”的工作,于是再次辞职,继续寻找下一份“感兴趣”的工作。
一来二去,沦落到每天待在家里啃老......
一直以来,我们都相信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少人把这句话视为金玉良言,无论选专业、找工作,言必称“要自己喜欢”、“感兴趣”。
但有这样一句话:“兴趣就像可乐,虽然一时会让你有愉悦感,但很快就腻了,无法天天喝。”
因此,是时候说出真相了:兴趣并不是最好的老师,只凭兴趣找工作,简直是浪费自己的职业生涯。
文丨唐一(ID:kolfrc)
当我们谈论兴趣时
我们在谈什么?
很多人找工作时总说要符合自己的兴趣,也就是自己喜欢。
可问题是,很多人真正感兴趣的,只是工作本身的光环。
想去当明星,只是觉得当明星能出名,又能赚大钱;想当设计师,只是觉得这份工作很酷炫、光鲜;想当自由撰稿人,只是觉得这份工作很自由......
我有一个朋友,35岁,在一家500强企业打拼多年,一路做到区域经理,却辞职跑去开咖啡馆。
在她看来,开咖啡馆是每一个文青心里的终极梦想。
在她的设想中,开咖啡店又悠闲又赚钱,无非就是每天给客人做咖啡、做蛋糕,和客人聊聊天,闲时抱着一只猫边喝咖啡边看书,日子多自在啊。
然而,残酷的现实给了她当头一棒。
房租每月3万5,押三付一;装修费前后砸进去50万;办理各种证件花了好几万;更不用说给员工的工资...
前前后后折腾小半年,她的咖啡馆终于开业了,她本想着这下终于能松口气,没想到难事还在后面。
她的咖啡馆在CBD,工作日客人不少,一到周末就冷冷清清,她必须要在22天的工作日内赚够30天的支出。
那段时间,她每天一睁眼就发愁,如果今天营业额达不到5000,她这一天就白做了。
整整1年多,她没有哪一天是凌晨一点前睡觉的,头发大把大把地掉,皱纹也多了不少。最后实在熬不住了,低价把咖啡馆转让。
签下转让合同的那一刻,她狠狠地留下一句话:“去他X的咖啡馆梦!”
除了开咖啡馆,不少职业都自带光环,包括但不限于:医生、律师、作家、记者、明星、设计师......
如果你的兴趣爱好是这些,在你想要选择以上职业时,请扪心自问:“我是喜欢这个职业,还是喜欢这个职业的光环?”
感兴趣不要紧
可怕的是你只剩下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的不合理之处在于,它过分夸大了个人主观意愿的作用,却忽视了其他因素的作用。
人力资源管理学告诉我们,职场规划的第一步是定位,要考虑的有三要素:
能力素质
兴趣爱好
内部环境
能力素质,就是你能做什么;
兴趣爱好,就是你爱做什么;
内部环境,就是你的性格如何。
也就是说,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除了兴趣爱好,你还要考虑自己的能力和性格。
哪怕你再喜欢篮球,你身高只有170cm,篮球运动员平均身高190cm,你再努力,失败的几率还是会很高。
哪怕销售这份工作赚钱再多,如果你是性格内向的人,一见到陌生人就想往后缩,那这份工作也不适合你。
兴趣并不是万能,你喜欢的,并不代表你适合做,更不代表你能做好。
钱钟书先生也说过:“很多人都把写作的欲望,误以为是写作的能力。”
兴趣,顶多只是一个起点,激励你对某个事物的爱好和关注;如果只是停留在“喜欢”本身,那你也只能做到自己玩着开心一下,绝对不可能将其发展成职业。
有一句话说得好:“不要用你的爱好,挑战我吃饭的本事。”从兴趣到职业,中间必定要经过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
譬如郎朗,他从小就喜欢弹钢琴,3岁时他父亲带他学钢琴,学一两个小时都不觉得累,而且还很喜欢学。
他父亲一看,儿子喜欢钢琴,天赋也高,于是决定把郎朗培养成钢琴家。
只是,要想成为钢琴家,每天只弹一两个小时是不够的,业内有句老话:
每天练琴8小时的是演奏家,练琴4小时是演奏者,练琴2小时是高级爱好者,练琴1小时和没练差不多。
因此,郎朗的练琴时间也一路上升,3小时、4小时......到了最后到了每天练习8小时。
当时的郎朗只有6、7岁,之前还挺喜欢弹钢琴,后来一看每天要练这么久,哭着喊着不想练了,甚至一听到钢琴这两个字就觉得不舒服。
然而,他父亲清楚,儿子的天赋不能光靠兴趣支撑,必须通过艰苦的学习来实现,在他的坚持下,郎朗只能咬牙继续。
就这样,坚持下来的郎朗最终成为了一个知名钢琴家。
试想一下,如果当年他父亲看到郎朗对练琴“感兴趣”,就对他放任不管,不再强迫他练琴,还能有今天的知名钢琴家郎朗吗?
不付出的“感兴趣”
多半是不靠谱的
因此,判断自己是否要把兴趣当成事业,有一个简单的判断标准:
为了你喜欢的事情,你付出过什么努力?
有个朋友,南方报业走出来的编辑,自己辞职做公众号,一年能赚几百万,她经常收到不少大学生的邮件,说想要来她的公众号实习。
但他们的理由总是:“我特别喜欢你的文章,请给我一个机会”、“我很喜欢写作,我一定会好好干的”。
收到这种邮件,她从来不会多加理会,随手删掉算了。直到有一次,她收到一位女生的邮件,是这么说的:
我也想写出像你这样的文章,因此你的每篇文章我都会拆解,分析你的写作手法、内容结构和选题方向;每个星期,我都会写两篇原创文章发在自己的公众号上,迄今为止已经写了50来篇原创。附上几篇我写过的文章,烦请给我一次在你公司实习的机会。
我朋友看了邮件,再大致看了看这女生的文章,立刻把邮件转给行政,让她去找这姑娘来上班。
后来,她和我说:
光用嘴说喜欢有什么用?没付出半点努力,拿不出半点成就,这种喜欢多半是不靠谱的。千万别给我说,我想当作家,买了一大堆书、报了一大堆写作课程这些话——花钱谁不会?
你喜欢什么,不是最重要的;你为喜欢的事情做了什么,这才最重要。
真正的付出,不是豪迈地砸钱,而是付出时间和精力,一点点打磨自己的技巧,哪怕失败也从不放弃。
时间、精力、耐心、伤痛、汗水甚至眼泪...这些才是你安身立命的根本,是让你有底气说出“这是我喜欢做的事情”的资本。
你说你喜欢写作,想成为一位作家,那你为写作付出过什么?你是否为了写好一篇文章,花了一个星期不眠不休地反复修改?
为了写好文章,你是不是坚持阅读,每个星期至少看一本书,不仅看,而且还认认真真做笔记?为了写好文章,你是不是坚持每天写作,自己哪部分写得不好,就反复写反复改,直到写好为止?
像上面说的,郎朗一天要练琴8个小时,后来成名了,每天无论工作到多晚,也一定要练2小时,他说:“不练琴等于慢性自杀!”
正如青年作家李刚说的那样:“如果一个念头在你的心中有好几年了,却没为之付出任何的真正努力,那就不是兴趣,只是“拥有一项兴趣爱好”的那种感觉而已。”
不是感兴趣才会做好
而是做好了才会感兴趣
一个很残忍的真相:很多人所谓的“不感兴趣”,只是为了逃避工作中的无聊感。
不少人很难忍受这种无聊,于是想要逃离,但又不知道该怎么办,只能寄希望于找到一份自己“感兴趣”的工作,仿佛这样就永远不会乏味了。
然后,他们就会不断跳槽,希望下一份工作,是自己想要找的那种“喜欢的工作”。
其实,这样完全是掩盖了问题的本质,让人更加看不清楚方向。
因为,没有哪一份工作是完美的,哪怕再新鲜刺激、你再喜欢的工作,年复一年的重复,迟早会消磨掉你的所有热情。
光靠兴趣,是撑不起几十年的琐碎,因为兴趣开始的职业,也势必要靠待遇、成就感、价值感、个人坚持等多种因素撑下去。
兴趣的作用,根本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重要,因为牛人之所以能把一件事做好,并不是因为他喜欢这件事,而是因为他有能力把这件事做好。
如果你到现在还不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那就集中精神,把现在所做的事情做好。
不是感兴趣了就会做好,而是做好了才会感兴趣,正如职场作家赵晓璃所言:“总有一天你会发现,所谓的优秀,除了选择之外,更是一种能力和习惯。”
作者简介:唐一,富书签约作者,90后职场老司机,专注于个人成长和职场心得,多篇文章全网阅读量过千万,立志为所有向上努力者提供力量,现居广州,微博@堂堂唐哥。本文首发富书(ID:kolfrc),百万新中产生活认知学院
————我是“别忘记点赞”的分割线————
留言跟鹰叔分享一下
对工作不再感兴趣而辞职,
你认为是对还是错?
- END -
更多精彩好文,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吾聊职场”,每日学习5分钟,助你在职场快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