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

说到曹操,首先想到的,是他背负的千古骂名!

可事实是这样吗?

其实我想并不是吧!

先从曹操的性格入手分析,曹操,性格多疑,为什么性格多疑,有什么让他可以多疑的,那时候是乱世啊,不多疑点儿,他脑袋早就不在了,乱世就只能相信自己,所以他必须多疑!单从《三国演义》上看的,其实是不准确的,不过也可以作为一个参照,因为那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可谓是流传千古。但也不能全信,为什么呢,我们首先看到曹操小时候,他的目标是做一个清廉正直的好官,为了使野心不膨胀,他把手里的兵权的数量控制在了三千,可是他打得仗越来越多,收编的人也越来越多,后来更是有了一支全精锐的部队,也叫他青州兵。这时,曹操的野心已经有点膨胀了,他开始不满足于将军这样的职位了,而这个时候,他已经几乎打下了整个北方,把天子也接到了许都,这时,他的野心已经大到一个北方都满足不了他了,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可是为什么他会从一个只想做一个清廉正直的好官转变成一个连北方都满足不了他的胃口的人,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当曹操手握三十万重兵的时候,皇室怕他造反,于是给予了他警告,但是那时的曹操已经想到了,如果说我把我的兵权给出去,那么我将死亡,如果不给,顶多背上天下骂名!其中的利害,你肯定想清楚了,那时朝廷给予曹操封地,给他封侯,给了他三万户的人民,可是他们的要求就是曹操交出兵权!曹操并没有教授兵权,他还了两万户人民给朝廷,意思是你们别再逼逼了,我不会造反,但如果你们逼我,就不怪我了!说实话,其实曹操是一步一步的被逼到想要篡位的地步。说起来我还是挺同情,他的,因为一个人,他起先的志向,只是做一个清廉正直的好官,但是到最后,他直接间接地引发了无数场战役,死了不知多少的人民,虽说那是个乱世,而毁灭的尽头,生命的开始,就是创造,没有那时的战争,就没有现代的社会。但是战争是残酷的,他使无数的人失去了家庭,无数的母亲失去了孩子,无数个女人,失去了丈夫!战役不是曹操一个人引发的,但是很多战争,都和曹操有关系,但是促使曹操引发战争的,却是朝廷,所以朝廷才是罪魁祸首,但也的确不能怪那时的朝廷,谁叫那时古人的智商都不高,那时的人,只是想着,他不能威胁道我,他不能有威胁到我的实力,所以说,朝庭也是怕曹操反,所以想剥夺曹操的权利,可曹操就是这样,你越是想没收他的兵权,他越是不给你!其实本来,朝廷不去压迫曹操,可能也不会有现在这样一个结果,但曹操的性格也不只是因为后天别人的逼迫,还有先天的,曹操先天诡计多端,爱捉弄别人,除了杀人,几乎什么都干!曹操的性格也就属于别人得不到的,我一定要得到,我得不到的,你们就别想得到,说起来,这种性格也算是怪异,正如《三国志》中曹操小时候,就因为他叔叔看不惯他调皮捣蛋,于是到他爸那里告了他一次状,曹操就利用自己的表演天分,把他叔叔搞得好像是一个只会骗人的人,由此看来曹操还是很记仇的,就因为他叔叔告诉他一次撞,于是他就把它舒服搞得在家里几乎没有权威,还让他的爸爸再也不相信他的叔叔!

分析的那么多,总结出来的,其实不过就那么几点,曹操诡计多端,性格多疑,记仇!

但真的又能说明什么呢,曹操他背负的千古骂名,是因为他的残忍!可是你们能证明他残忍吗?是的,我也曾经一度认为他很残忍,正如《三国志》中吕伯奢的故事,他说出那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我相信不只是他,在那个时代所有君主,所有军阀都是希望这么做的,但是他们没有曹操的率真,曹操是残忍,可是他敢把事情放在明面上,不会偷偷摸摸地去干,曹操的江山是凭本事打下来的,正如曹操,他是一个真正有脑子的统帅,他会听取下属的意见,他会综合所有的人的意见,再去决定,不会像普通的统帅,一意孤行,曹操也会做错事,但曹操他勇于承认,敢向下属道歉,不像某些统帅,自己错了还不承认,所以我认为曹操他虽然性格上有缺陷,但至少他是一个率真的人!他做出了那时很多人想做,却不敢做的事!

他背负千古骂名,我却佩服他,佩服他的那份率真!

参考资料:

1.《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魏书》曰: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
2.《三国志》裴松之注引《世语》曰: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
3.《三国志》裴松之注引孙盛《杂记》曰: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
5.《三国志》《魏书》曰:【曹瞒传云:太祖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其叔父数言之於嵩。太祖患之,后逢叔父於路,乃阳败面喎口;叔父怪而问其故,太祖曰:"卒中恶风。"叔父以告嵩。嵩惊愕,呼太祖,太祖口貌如故。嵩问曰:"叔父言汝中风,已差乎?"太祖曰:"初不中风,但失爱於叔父,故见罔耳。"嵩乃疑焉。自后叔父有所告,嵩终不复信,太祖於是益得肆意矣。】

你可能感兴趣的:(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