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和罗辑思维

一、事件必须经过挑选,而且其设计形式必须通过时间上的排列来呈现。

在写作、演讲甚至说话的时候,组织语言成了核心的环节。随着目的的不同,或者是想让人印象深刻,或者是想让人明白易懂,一定要把内容进行挑选,也一定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呈现出来。必须承认的是,既然涉及到顺序,就一定会有经过验证过的高效的套路,把这个套路掌握住,剩下的就是往里面套内容,这样也给了内容挑选一个标准,这件事就有了清晰的行动方法了。

演讲的套路有什么?可以参考一下《高效演讲》,里面应该有一个很受欢迎的套路。

素材库的积累更加的必不可少,茫无目的的乱说是一种失误,但是大多数人面对的其实是无话可说,就是平时积累的素材太少了,如果想要讲一个好的故事,那么就要收集“事件”,事件也叫作场景,必须包含一个一个的动作,而且其中要有价值的转换(比如生/死,爱/恨,自信/自疑等一切相反价值的转换),是行为导致了价值的转变,那么其中一定会有冲突——包括内心冲突、与人的冲突、与人的设计的冲突、与环境的冲突等。收集这样的好事件,然后套入到演讲的套路里。

这里就有了收集事件的标准,要有价值变化与冲突,就要分清楚是什么变化了、与什么发生了冲突,如此才会用关键词来标记这些事件。

本段关键字:套路、收集、事件/场景

二、从利益的角度看19世纪末英国的单边贸易政策

有一句用烂了的话“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就是19世纪的英国首相帕麦斯顿说的。偏偏这样重视利益的国家,为什么要在19世纪实行单边贸易政策呢?

一般的理解是贸易应该是互利互惠的,高关税就是对自己国家好,就是保护自己本国企业,就是政治的一种利益延伸,可偏偏19世纪末,英国对所有的国家都实行了单边贸易政策,也就是不管你对我的货物收不收关税,我就是不收你的关税。在常人看来,这不是傻么?但在罗胖的解读下,才发现,“利益”二字远不是表面上看起来的那样简单。

英国在1946年实行了该政策,那是什么年代,英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的年代,不但它自己完成了,而且它还是世界上第一个完成的,并且没有任何的追赶者,全是学习者或者犹豫不决者。在这个时候,他进口的都是原材料,出口的全是工业制成品。进出口产品具有本质上的差异,原材料现在叫做什么,现在叫做“战略性物质”,无论哪个国家都是希望越多越好,只恨不得花高价格囤积起来,尤其在英国高速发展的工业化道路上,还要什么关税。出口的是制成品,也就是其他国家根本就没有办法竞争的产品,要么是生产不出来,要么是加上关税也比本国产品便宜,更何况,英国的商船停在港口,根本就不进入他国市场,直接找代理商就办了,能做外国商品代理的商人,那是什么人,可以说是打通了天地线的人,走私、偷税、漏税什么的还不跟玩似的,结果这样的高关税根本就形同虚设,不会对英国造成任何的影响。有了以上的两个大的“利益”,英国当然要实行单边贸易政策了。

这样看来,在任何不合理的背后其实都有内在合理的解释,如果感觉不合理,只是没有找到合理的角度来看待问题罢了。下次,如果再看到什么自己想要脱口而出“傻X”的时候,想想他做出那种行为的理由,也许会发现,真相往往不是能用简单两个字解释的了得。

本段关键字:利益,表面吃亏

你可能感兴趣的:(故事和罗辑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