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之社会信念与判断:务必三省吾身

今天我们开始来看社会信念与判断。

总的来说,我们首先去了解我们是怎么形成社会感知的,也就是我们怎么感知和回忆我们的社会生活。

然后就是社会判断,我们通过什么方式来去判断他人,怎么做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就是会有哪些判断的问题,我们怎么去克服它?

接着就是我们的社会解释,也就是说我们怎么去归因他人的行为,我们怎么去看待他人的行为,这里都会有什么样子的问题。

最后就是这些期待的影响,包括我们的信念是否会导致实现自我呢?有时候的那个社会信念是否会倾向于实现他人对我们的期望呢?

我们先来看第一部分社会的感知。

当我们去知觉和解释一个事件的时候,是会很容易受到一些别的东西的影响,比如说是先入为主,就是事前的判断,是会扭曲我们的知觉的。而相对的,事后判断会扭曲我们的回忆。

我们对他人的那个知觉,关于先入之见的,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实验叫做“库勒乔夫效应”,他是一名导演,他就通过操纵背景来控制人们对面部情绪的知觉,分别给看不同的短片,每个短片后呈现同一张中性的表情面孔,结果人们每次知觉到的情绪都不一样。

而他人对我们的知觉,“解释的过程就会左右他人对我们的知觉”。这个结论对我们生活是很有指导意义的。

也就是说,我们怎么去讲别人,其实别人就会怎么来去把这些特质和对我们的印象联系起来。简单点说,就是不要随便说别人的坏话。因为往往我们这么做的时候,就会让那些听到的人会对我们也产生同样负面的一个知觉。

我们是不是经常觉得家长们很固执,其实不仅是家长们(当然了,相对来说,老年人快速学习东西的能力是从生理上下降了的),所有人都是这样的。

一旦人们为错误的信念建立了理论基础,那么哪怕支持这些原本他们所建立这个信念的证据被完全否定了,所形成的这个解释,还是会独立于最初推论出它的存在的信息而存在的。

也就是当我们得出了一个结论的时候,就会忽略掉它是怎么推论出来的,我们会记住这一个结论,所以哪怕推论出来的信息完被完全推翻了,我们还是会认同这个结论。而当被反驳的时候,我们越想去证明这个结论,就会让自己越发的排除掉其他的相反信息。

那么,我们该怎么克服这个问题呢?

我们可以尝试去考虑各种可能的结果,就不一定说是完全相反的观念,当然也可以去想完全相反的观点。当我们去解释这些的时候,其实就是回到了那个建立信念之前的第一步,这样子就会促使我们去仔细思考各种不同的可能性。

很多人也许都很相信自己的记忆,但是我们的记忆真的不会欺骗我们么?

来看一下,我们是怎么去构建关于我们自己和身边世界的记忆的?

当记忆模糊的时候,其实我们会以现在的感觉主导我们的回忆,所以这时候我们想起的当时的态度和那时的事实可能是不一样的。

然后,当我们重构了我们过去的态度,而态度又会影响行为,所以理所当然的,我们就会在记忆里面重构了我们过去实际的行为。

接下来,我们看看我们的社会判断,我们是通过什么样子的一个方式来去做判断的呢?有无意识的和有意识的。但在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是靠无意识的直觉判断,也叫启发式判断。

直觉的力量其实是很好的,在进化是那个是很具有适应性的。因为我们不可能发生任何事情,或者当我们要快速做判断的时候,都去想很久,用很多很多的数据方法论和严密的逻辑把它推论出来,然后再去做决策,这样我们是没有办法生存的,以及占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

但是呢,它也有它的局限性,因为我们的生活是比较复杂的,所以很多时候有可能把事情过于简单化了,会导致一些错觉思维。

同时很多实验还证明了,我们特别容易过度自信。然后特别讽刺的一点就是,当能力不足的时候,更会促进这种过度自信的倾向,因为对能力的认识也是需要能力的。就好像你对语法结构或者是一些东西的理解没有很深刻的时候,其实你可能会感觉自己英语还错,至少没有实际的差。

过度自信也因为验证性偏差。也就是说在和寻找证据证伪自己相比,我们更愿意去证实他们。人们都不太愿意承认自己是错误的,因为这个承认会让自己感觉到不太舒服。所以当我们承认一个观点的时候,我们更偏向于去收集那些和它一样的信息,忽略了那些和它相反的信息。

那么怎么去对过度自信做矫正呢?

第一点就是即时反馈,当我们还没形成固着的时候,是比较容易改变的。当人们一开始去想这个解释是正确的时候,这个解释就很有可能在我们的脑海里面形成了一个正确的观念,就会有了前面说的信念固着。

第二点就是去设想自己判断可能出错的原因,其实这和克服信念固着是一样的。

直觉主要分为下面这三种:

一个是代表性直觉,也就是说在对某个事物进行评价的时候,在直觉的引导下,我们会将它与某一类别的心理表征进行比较。就是用它比较突出的一点,比如这个人经常穿西装,那么你可能会觉得他更可能是个律师,而不是一个工程师。

另外一种是易得性直觉,我们越容易回想起某个东西,那个东西就越可能是真的。比如一些灾难由于媒体的关注,使得”灾难“在认知上比较易得,那么人们就会觉得”灾难“发生得特别多。

第三种就是反事实思维,是对要发生的事情的一个心理模拟,它是构成我们幸运感的基础。事件本身越重要,其强度就越大。

另一种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的思维方式是错觉思维:

一是,错觉需要相关,当我们期待发现某种重要的联系时,我们就很容易会将各种随机的事件联系起来,从而知觉到一种错觉相关。

比如假如我们发现几个非洲裔的运动员服用了禁药,可能我们就会上升到所有非洲裔的运动员都很容易服用禁药,就上升到一种种族歧视上面去了。

二是控制错觉,就是因为错觉相关的倾向,就很容易导致我们认为各种随机事件是受自己影响的。比如说在赌博的时候,还有就是我们会没有认识到趋均数回归这个统计学现象。

三是情绪对判断的影响。情绪其实会很大程度的影响我们的判断,哪怕事实本身并没有变化,但是可能因为我们今天心情特别好,对待这个事情就会比较正面。

接下来就讲到我们的社会解释,就是我们如何看待他人的行为。

这里就要讲到归因理论,不过不同的归因理论都有一些很类似的假设:就是我们不是将他人的行为归于性格,就是归于外在情境。

比较有名的是凯利的常识性归因,分为三种情况。

首先是一致性,比如说小明是否用电脑经常出现问题?是,那么我们就再考虑区别性,小明用其他电脑是否行?是,那么我们再考虑共同反应,其他人用这个电脑是不是也不行?是,那么就是外部因素导致。若是小明用其他电脑也不行,那就是小明的问题(内部因素)

这个归因是比较理性的。

但是实际上,我们经常犯基本归因错误,是指个体在归因他人的行为时低估了情境因素作用的倾向,而高估了个人的特质和态度的影响。当归因涉及到自己利益的时候,这种基本归因错误就会更明显。

认为他人的行为就是其内在性格意图的内部特点的直接反应,不考虑他是被迫的还是有其他原因,而聪明人和有社会地位的人更容易犯这种归因错误。

为何我们会犯这种基本归因错误呢?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认知和情境的意识,这又分为几个方面,一种就是行动者和观察者的不同,就是当我们成为自己就是行为的执行者的时候,环境就会支配我们的注意。所以当我们所以在归因自己的行为的时候,我们通常会用情境因素来解释,当我们观察别人的行为的时候,作为行为载体的人就会成为我们注意的中心,环境就变得相对的模糊。所以这时候我们就会犯基本的归因错误,个体在归因他人行为时低估了情境的因素,而高估个人的特质和态度的影响。

其实就是我们关注什么,我们就会归因在什么。所以当我们归因自己行为的时候,通常就会用情境因素来解释,因为我们在这个情境中了的时候,我们其实是需要去注意情境而来产生反应的。

二是聚焦的观点偏见。比如看到的录像是整个审讯认罪的过程聚焦在犯人身上的话,大家就会觉得他是真的在承认自己的错误,所以大家就会判他有罪。假如是聚焦在审讯者身上的话,就会觉得他有可能是被迫的。有些法庭也因为这个发现,为了更公平公正,要求那个录像需要是从侧面的共同聚焦,不是单纯的聚焦在某一方的身上,这样就比较公平。

三.我们的观点其实是随时在变化的。随着时间的变化,人们就越来越重视环境的影响。这一周你问他为何会发生这个事情,他可能会觉得是个人的原因,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他可能就会觉得是环境的因素。

四.对未来那个预期的时间距离也会有影响,预期的行为较近的话,情境就比较重要了。比如说你问一个朋友,他今天去不去干某个事情,假如是今天下午或者明天的话,你可能就会觉得主要看他有没有时间。假如是明年的话,你就会觉得他是否想去干这个事情更重要。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文化差异,跨文化的研究,也表明了文化差异,确实也会造成不同的归因偏向。西方文化里,因为他们比较崇尚独立,更多归因为个人;东方文化就会更多的归因是环境;集体主义文化里面也是会更多的归因环境。

其实基本归因错误的主要原理,就是行为是内在的对象的相应反应--对应偏见。

简单来说也还是会在自己关注的地方,寻找原因。你内在的对象的相应反应,就是你自己心里面更关注的地方。

那么为什么我们很重视归因错误?因为它的根本性就在于它的本质上是影响着我们的解释的,研究它很有必要性。

这些研究,大家不要觉得是在为了证明这些错误多么愚蠢,人类是这么的愚蠢和荒谬。其实这些的目的是说想去揭示人类是怎么思考自身和他人的。让我们了解自己思维荒谬的地方,是希望我们可以变得更理性,更加贴近现实,去发展我们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希望我们能更看清楚这个世界。

另外一方面还有一个人道主义上面的说法,就是人不应该总因为自己的问题而被责备,因为我们很容易犯基本归因错,很多时候低估了情境因素的作用,而高估了人的特质和态度,其实这是不对的,我们也还是需要去考虑环境的情况。

最后呢,就是社会信念的影响,分为两个方面的一个影响。

一种是自我实现预言,也就是观念会引导我们以证实自己的方式去行动的。

另外一种就叫行为确认,比如说一旦形成错误的社会信念,那就可能引发他人做某些行为去反映。比如说我们觉得银行可能破产了,所有人就会去挤兑,最终这种行为确实就会导致银行破产。在社会层面这种行为确实是会导致实际事情的发生。

有一种例外,就是当他的期望和清晰的自我概念相矛盾的时候,就不会确认他人的期望了。

为什么老师的期望其实对低成就感的学生影响比较大,因为有能力者一般来说他还是很清楚自己的优势,在过往的事实已经支撑了他这个认知,他是很认同自己的,所以这些期望对于他来说影响并不会太大,就无论老师觉得他好还是不好,他其实依然还是会发展的不错。但当你没有一个清晰的自我概念,那些比较低成就感的学生,就会比较容易受到他人期望的影响。

还有就是当我们去解释自己的行为计划的时候,我们似乎更可能这么去做。

关于社会思维这一块,里面有很多主要讲到的都是我们的一些错误,错觉,谬误的地方,以及所的影响。但是正如前面所说到的,我们研究这些错误并不是为了耻笑人类的愚蠢或者取笑我们自己,而是让我们更清晰的去看到。我们可以去避免这些东西,可以变得更理性,这其实是有非常大的一个意义的,我们应该去发展批判性思维。

用刘擎老师最近的一本新书的标题来说,就是做一个清醒的现代人,就是你们要认识到自身的局限性和周围的一些信息误导,要警醒,自己去做辩证性的思考。最后用标题的话来说,我们务必三省吾身。

你可能感兴趣的:(《社会心理学》之社会信念与判断:务必三省吾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