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真学”而教,优化课堂的十八条建议》共学第二天
摘抄一:
确立真学的理念:学生在学习中或教学活动的地位;学习活动应该发生在怎样的教学或人际关系的生态环境中;评价官来判断真学发生了没有,效率如何。
建议一:真学,从儿童立场出发。
墙上的那面钟就是屹立在老师心中的规则之碑,“用儿童的眼光看世界”,以儿童的心灵“做”教学。
感悟一:
从后墙移到前墙,可以看出,老师了解学生,心中装着学生,尊重学生,明白自己的规则。
从课标的角度来说,其实就是以学生为中心。
摘抄二:当前的问题反过来提,从儿童立场出发的是否有利于真学发生?我们没有理由不做出明确的肯定回答。当前教学变革最需要做的,也是根本性的一件事儿回到或站在儿童立场,重构我们的教学。
儿童立场是什么?弗罗姆曾说,他只有用他人的眼光看待他人,而把自己的兴趣退居2位,他才能了解对方。他不是别的,就是适当隐退老师自己的兴趣,更多用儿童眼光看待儿童。了解儿童,从他们那里出发,让我们的教更好地帮助他们学。
感悟二:站在儿童的立场,用儿童的眼光看待儿童了解儿童。重构我们的教学,我们的教要更好地帮助他们学。
和其于永正老师著作里的蹲下身来看孩子,蹲下身来教学生,是同样的道理。尊重孩子,平等地对待孩子,了解把握孩子的心理,才能更好地设计自己的教学,才能让孩子愿意去学,喜欢学习。
总之,真正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真正考虑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摆正教学的主导地位。
摘抄三:抽象物,而是我们应该遵循和秉持的教育行为哲学。好的哲学具有亲和力。它每天都在我们的教室里,在师生生活中存在、演绎和作用着。
我们要把儿童立场藏在我们的脑海里,蕴含在每一个教育行为、环节乃至举手投足的每一个教育细节上。
并举了一高三下来的老师教高一的对数一例。
感悟三:
说着简单做着难。我们大多还是站在我们的高度去想着孩子的感受,接受,想当然的认为他们会或不会。而是真正的从他们出发,真正的知道他们的会与不会,用孩子们接受的态度与方式来教。
摘抄四:回归“童我”,以“已度人”
摘:加拿大学者马克思范梅南说,不了解自己儿童时代的成人是不可能理解孩子的光了解还不够,还要尊重自己的了解。从此出发“想验”儿童心理,才能在他们山不过来之时,自觉自愿地做到我就过去,这其实是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诺夫所提倡的一种超级教学法。(在我们看来,其实就是一种共情力。)
稚化自我何尝不是教师对教育角色,教育策略和育人理念的一种智化呢?适当稚化自我,才有利于智化儿童,有利于儿童的智化。
感悟四:稚化自我,是一种智慧,一种蹲下身来的态度,一种平等尊重的心理,更是真实的了解学生,重构教学的前提。所以,要真的能稚化智化,而非退化。
摘抄五:创新要创谁的新
教育要实施创新,教学方法也要与时俱进。
就像爱美一样,儿童也是尚新的,儿童眼中的新未必与成人心理的新同向并行等值。但只要人们充分尊重儿童立场,儿童之新与成人之新就会走向对方,互相交融。
感悟五:爱与理解,尊重与平等,从来都是相互的,双向的。但老师要主动,占主导。创新,就要敢于改变,教学与教法。能让学生愿意走近老师,走进学习,真正的想学去学,真正的动起来。
摘抄六:警惕矫揉造作的儿童立场:
娇柔造作的儿童立场不是真正的儿童立场。他偏离或违背了儿童生命成长轨道,是错误的成人立场。
童心是好奇心,发现心和创造心失去童心,也就是失去了童年,所以我们不能一直端着。
感悟六:做为老师,我们要有威严。但决不能一味严肃,过于严肃,不活泼。如果感受不到童心,不能从儿童的心态去考虑儿童,考虑自己的教学,这样的教师与教学,是失败的。
摘抄七:“有一种冷是妈妈以为你冷。有一种不会是老师以为你不会。”“做子女时,我们是许仙,做父母时,我们却成了法海。”这样有趣而睿智的话语,关乎儿童立场问题,它不是一个小问题,已经引发许多人的思考。儿童立场不是抽象物,只有当我们以一言一行兑现儿童立场时。我们才站到了儿童那方,才能真正促进儿童和谐发展的教育。
感悟七:这段话体现了真学中的真真的站在儿童立场。也就是真正的了解儿童的心理,蹲下身来平等的对待儿童,重构自己的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