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开“悬丝诊脉”的千古迷雾

在我国古代,太医为皇帝的后妃们看病,常有“悬丝线诊”脉之说。

早于古典小说《封神榜》中,商纣王的宠妃妲己原是妖精化成美女,她淫乱朝纲,祸国殃民。有3只眼睛的闻太师识破了妲己的真面目,再三向纣王进谏,纣王不信。闻太师只好说,她是人是妖,我只要一切脉便知分晓。纣王说,我的爱妃怎能让你这臣子诊脉?闻太师说,可以悬丝诊脉。他将三个指头按到丝带上,诊出妲己果真是妖精。

而在神话小说《西游记》“朱紫国唐僧论前世,孙行者施为三折肱”中也写道:朱紫国国王患病,孙悟空为其诊脉,通过“悬丝诊脉”,诊断国王为“双鸟失群”之症。

传说唐代药王孙思邈给长孙皇后看病时,只能在房外悬丝诊脉。太监有意试他,先后把丝拴在冬青根、铜鼎脚和鹦鹉腿上,结果都被识破,最后才把丝线拴在娘娘腕上。孙思邈诊得是滞产,开了一剂调血降气药,娘娘服后遂顺利分娩。同行们问其窍门,孙氏笑而不答。

另一位御医的传说就更为曲折惊险了。一次皇帝传他进宫看病,他不知是哪位后妃,于是先讨个吉利:他在悬丝上诊一会“脉”后,说“启禀万岁,是喜脉”。此时皇帝命太监带他去看,悬丝的另一头只系在一只凳脚上,原来皇帝是想试他的本领。御医看后大吃一惊,险些晕倒。但他不愧是个老御医,定了一下神,搬起凳子细细查看一遍后说,如能劈开凳脚便知。皇上命太监用利斧劈开凳脚,只见蛀洞内有小虫在蠕动。御医忙跪奏说:“万岁请看,此乃木之孕也,所以见喜脉。”皇上大喜,已直冒冷汗的御医总算应付过去。

上海中医药大学医史博物馆内,至今仍保存着一张陈御医为慈禧太后牵线诊脉的照片。据说,那次慈禧患病,陈御医在既看不到她的神色,又不敢询问的情况下,隔着帷帐在丝线上切了脉,并小心翼翼地开了三帖消食健脾药方。慈禧服后果然奏效,并赐他“妙手回春”金匾一块。

过了多年,陈御医隐居后才透露出当时的真情。当他得到要为慈禧看病的消息后,便用重金贿赂了内侍和宫女,获知慈禧的病是食螺肉引起消化不良,由此才拟出药方的。

对于“悬丝诊脉”,也有人专门请教过给清代皇室内眷看过病的民国北京四大名医之一的施今墨老先生。施先生介绍说,这悬丝诊脉可以说是亦真亦假。所谓真者,确曾有其事;所谓假者,悬丝纯粹是一种形式。

原来,大凡后妃们生病,都要由贴身的太监介绍病情,太医也总是仔细地询问。有时候为了获得真实而详尽的情况,太医还要给太监们送些礼物。当这一切问完之后,太医也就胸有成竹了。到了悬丝诊脉时,太医必须屏息静气,沉着认真。这样做,一是谨守宫廷礼仪,表示臣属对皇室的恭敬;二是利用此时字斟句酌,暗思处方,准备应付,以免因一言不慎,一药不当而招致横祸。

依照施今墨老先生所说,“悬丝诊脉”是确曾有其事。但是否每次后妃诊脉都如此呢?非也!请看下面发生的一幕吧。光绪初年,内忧外患使独揽大权的慈禧太后,出现了多种身体不适的病症。

光绪六年(1880)二月起,她又生一场大病,"太医罔效",于是向各省频发征召名医的上谕。当时浙江省督抚谭钟麟,保荐名医薛宝田和仲昂庭二人,赴京应诏诊慈禧(全国共8人)。7月底,薛宝田抵京,经过内务府大臣会同太医院堂官察看面试,认为他“医学脉理,均极精通”。

薛宝田在撰写的《北行日记》中,将8月初六日他替慈禧诊病的过程,记述得十分清晰:“随内务府大臣、太医院至长春宫……皇太后问何处人及年岁……内务府大臣、太医院跪左边,余与昂庭跪右边。皇太后命余先请脉。余起,行至榻前。榻上施黄纱帐,皇太后坐榻中,榻外设小几,几安小枕。皇太后手放枕上,手盖素帕,惟露诊脉之三部。狡屏息跪,两旁太监侍立。余先请右部,次请左部。约两刻许……”

“退下,仍跪右边。俟昂庭请脉毕,同太医院先出。随后薛抚屏、汪子常、马培之进,请脉。余与昂庭到太极殿东配殿,立方内。内务府大臣、太医院与诸医毕至方内,先叙病原,次论方剂。草稿呈内务府太医院与诸医,看后用黄笺折子楷书,进呈皇太后御览。所用之药,内务府大臣用黄签在本草书上标记。御览后,御药房配药”。

“在东配殿赐饭……席备满汉珍羞,罗列尤美者,乳茶、红萝卜丝汤、京米粥、乳饼,皆市所未有。饭毕饮茶。茶极甘冽。午正,内监传旨,散直。随内务府大臣趋出”。

后来,慈禧还发下懿旨,称赞“浙江巡抚谭所荐医生看脉立方均尚妥”。薛宝田在清宫“当值”44天,给慈禧切脉15次,立药方20多帖,慈禧的病渐渐痊愈。清宫《御医载录》记载了他受到的“礼遇之荣、宴赐之宠”,“系天下名医少有之也”。

在《清代宫廷医话》中,记载有光绪六年,江苏巡抚吴元炳举荐马培之(江苏孟河人)应诏入京为慈禧诊病。马七月初六动身,七月二十六日第一次给慈禧诊病。宮中留下了相关脉案的记载,无论时间、地点,都足以与薛宝田《北行日记》所述相互印证。

通过以上记述,可以看出,当年薛宝田等名医为慈禧诊脉,现场实况是“皇太后坐榻中,榻外设小几,几安小枕。皇太后手放枕上,手盖素帕,惟露诊脉之三部。”“悬丝诊脉”子虚乌有。可见作为神话传说或文艺创作,为了提高渲染效果,“悬丝诊脉”是可以杜撰的,但现实中的确切性就要大打折扣了。

就算不经“悬丝”,中医的“诊脉”也被有意无意地神化。例如人们常说仅凭搭脉即可断定是“怀孕”否。须知道,判定一个育龄妇女是否怀孕,随便猜测也有50%的准确率。如果稍微添加对脉象、神色、行经等状况的了解,准确度肯定会相对增加。是否“入神”呢?还是再看下面一则史料吧。

明仁宗朱高炽位太子时,妃张氏月经断了10个月,诸医者以怀孕相贺,唯御医盛寅认为是血疾而非孕,主张用峻猛的破血剂。朱高炽听后大为不快,后因张妃的病越来越严重,才不得已听凭盛寅诊治,然仍恐堕胎,特将盛寅作为人质囚禁起来,以便追究。盛寅冒着被杀戮的危险,坚持用药如前,3日后,张妃果然因破血而愈。

这段史料就不用多加评说了。看来,判断是否怀孕,即便是御医,有时也绝非易事,更不用说单凭“诊脉”了。

传统中医诊病,十分强调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切”者触摸也,摸脉仅仅是切诊中的一个内容。尽管脉诊是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但绝不是唯一的手段,这也是国人应该懂得的基本传统学识。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删除,谢谢!)

至于一些靠卖弄小聪明的江湖游医,又是如何通过“诊脉”断出一些病症来的呢?其中猫腻,就等于外行人看变魔术一样,一时不易说得清楚。但要谨记的是,江湖游医骗子的脉诊,与中医脉诊之实质相去甚远。他们不是在诊脉,而是以诊脉之名,行诱骗之实。

你可能感兴趣的:(拨开“悬丝诊脉”的千古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