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一听那锯子切割木头低沉的嘎嘎声——卡尔维诺的小说《高速公路上的森林》浅析

听一听那锯子切割木头低沉的嘎嘎声——卡尔维诺的小说《高速公路上的森林》浅析

高速公路上的森林

卡尔维诺

(高速公路上怎么能有森林呢?这是一个问题!)

寒冷有千百种形式、千百种方法在世界上移动:在海上像一群狂奔的马,在乡村像一窝猛扑的蝗虫,在城市则像一把利刃截断道路,从缝里钻入没有暖气的家中。(开篇用一连串形象的比喻,描写了马可瓦多一家人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天气严寒,家里没有暖气)那天晚上,马可瓦多家用尽了最后的干柴,裏着大衣的全家人,看着暖炉中逐渐黯淡的小木炭,每一次呼吸,就从他们嘴里升起云雾,再没有人说话,云雾代替他们发言:太太吐出长长的云雾仿佛在叹气,小孩们好像专心一意地吹着肥皂泡泡,而马可瓦多则一停一顿地朝着空中喷着云雾,好像喷发转瞬即逝的智慧火花。(马科娃多一家人所面临的窘境:用尽最后的干柴,大人沉默、叹气,因为没有了可供取暖的柴火;小孩子则无忧无虑地吹泡泡玩)(开头的环境描写,为下文马可瓦多以及孩子们出门找柴火做好了铺垫,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开展)   

最后马可瓦多决定了:   

“我去找柴火,说不定能找到。”他在夹克和衬杉间塞进了四五张报纸,以作为御寒的盔甲,(用报纸塞进衣服里作为御寒的盔甲,说明其生活极其贫困)在大衣下藏了一把齿锯,在家人充满希望的目光的跟随下,深夜走出门,每走一步就发出纸的响声,而锯子也不时从他大衣里冒出。(在家人满怀希望的目光下出去寻找柴火,锯子是其找柴火的工具)   

到市区里找柴火,说得倒好!马可瓦多直向夹在两条马路中间的一小片公园走去。(到市区的公园里找柴火,注定是找不到的)公园里空无一人,马可瓦多一面研究光秃秃的树干,一面想着家人正牙齿打颤地等着他……   

小米开尔哆嗦着牙齿,读一本从学校图书室借回来的童话,书里头说的是一个木匠的小孩带着斧头去森林里砍柴。“这才是要去的地方,”小米开尔说,“森林!那里就会有木柴了!”他从一出生就住在城市里,从来没看过森林,连从远处看的经验也没有。(小孩子在看童话书,书里正好讲的是砍柴的事,这个细节也为下文孩子出门找柴火做好了铺垫,进一步推动了情节;孩子在城市出生,没有见过森林,为下文写孩子走出城市看到广告牌误以为是森林,也做了铺垫)   

说到做到,跟兄弟们组织起来:一个人带斧头,一个人带钩子,一个人带绳子。跟妈妈说再见后就开始寻找森林。(孩子们行动起来)   

走在路灯照得通亮的城市,除了房子以外看不到别的:什么森林,连影子也没有。也遇到过几个行人,但是不敢问哪儿有森林。他们走到最后,城里的房子都不见了,而马路变成了高速公路。(城市里没有森林,城市公路的尽头是高速公路)   

小孩就在高速公路旁看到了森林:一片茂密而奇形怪状的树林淹没了一望无际的平原。它们有极细极细的树干,或直或斜;当汽车经过,车灯照亮时,发现这些扁平而宽阔的树叶有着最奇怪的样子和颜色。树枝的形状是牙膏、脸、乳酪、手、剃刀、瓶子、母牛和轮胎,遍布的树叶是字母。(孩子们看到的森林的样子就是下文父亲马可瓦多所说的广告牌)(借助孩子的眼睛,看到了奇形怪状的森林,但是孩子在高速公路旁看到的森林不是真正的森林,这与上文提到的“一出生就住在城市里,从来没看过森林”相呼应)    

“万岁!”小米开尔说,“这就是森林!”   

弟弟们则着迷地看着从奇异轮廊中露头的月亮:“真美……”(孩子们开心极了)   

小米开尔赶紧提醒他们来这儿的目的:柴火。于是他们砍倒一株黄色迎春花外形的杨树,劈成碎片后带回家。(孩子们砍柴的细节一笔掠过,关键是孩子们砍到了“柴火”)   

当马可瓦多带着少得可怜的潮湿树枝回家时,发现暖炉是点燃的。(父亲没有找到多少柴火,而家里已经因用到了孩子们砍到的柴火而变得暖和起来)(出乎意料)    

“你们在哪里拿的?”他惊异地指着剩下的广告招牌。(马可瓦多一语道破孩子们所砍的东西到底是什么,也回应了上文所说的他们没有见过森林)因为是胶合板,柴火烧得很快。   

“森林里!”小孩说。   

“什么森林?”   

“在高速公路上,密密麻麻的!”(到此为止,孩子们依然天真地以为他们找到的就是森林,不知道父亲已经发现了事情的真相)   

既然这么简单,何况柴火又用完了,效仿孩子们还是值得的。马可瓦多又带着锯子出门,朝高速公路走去。(没有办法的办法,父亲走投无路,只能借鉴孩子们的做法) 

公路警察阿斯托弗有点近视,当他骑着摩托车做夜间巡逻时应该是要戴眼镜的:但他谁也没告诉,怕因此影响他的前途。(另一个重要人物登场,特征是视力不好,有点近视。这一细节为下文警察在广告牌处没有发现砍广告牌的父子做好了铺垫)   

那个晚上,阿斯托弗接到通知说高速公路上有一群野孩子在拆广告招牌,便骑车去巡查。(警察所说的通知“野孩子拆广告牌”就是马克多瓦在高速路上的森林里砍柴火)   

高速公路旁怪模怪样地张牙舞爪的树木陪着他转动,大近视眼的阿斯托弗细细察看。在摩托车灯的照明下,撞见一个大野孩子攀爬在一块招牌上。阿斯托弗刹住车:“喂!你在上面干什么,马上给我跳下来!”那个人动也不动,向他吐舌头。阿斯托弗靠近一看,那是一块乳酪广告,画了一个胖小孩在舔舌头。“当然,当然。”阿斯托弗说,并快速离开。(“一个大孩子攀爬在一块招牌上”与“一块乳酪广告,画了一个胖小孩在舔舌头”惊人地巧合)(高速公路旁的树木“怪模怪样地张牙舞爪”与孩子们看到的“有着最奇怪的样子和颜色”的树叶相呼应)(警察看到的孩子们在拆广告牌,实际上是一个广告画面,这为下文马可瓦多攀爬在广告牌上方准备锯广告牌,而警察误以为是广告画面的内容做铺垫)   

过了一会儿,在一块巨大招牌的阴影中,照到一张惊骇的脸。“站住!别想跑!”但没有人跑:那是一张痛苦的面像,因为有一只脚长满了鸡眼。“哦,对不起。”(这是一张真人的脸,警察由于先前的经验,并没有察看清楚)阿斯托弗说完后就一溜烟跑掉了。治偏头痛药片的广告画的是一个巨大的人头,因痛楚用手遮着眼睛。阿斯托弗经过,照到攀爬在上方正想用锯子切下一块的马可瓦多。因强光而眼花,马可瓦多蜷缩着静止不动,抓住大头上的耳朵,锯子则已经切到额头中央。(照应上一段)   

阿斯托弗好好研究过后说:“喔,对,斯达巴药片!这个广告做得好!新发现!那个带着锯子的倒霉鬼说明偏头痛会把人的脑袋切成两半!我一下就看懂了!”然后很满意地离开了。(警察的自我宽慰很有意思。照应上一段)   

四周那么安静而寒冷。马可瓦多松了一口气,在不太舒适的支架上重新调整位置,继续他的工作。在月光清亮的天空中,锯子切割木头低沉的嘎嘎声远远传送开来。(马可瓦多就这样继续着他在高速公路上的森林里锯木头找柴火)(结尾处含义隽永。用意大概是:人类的未来在于毁掉所谓的现代文明)

【总评】

先说思想内容。文章记叙了城市贫民马可瓦多一家在严冬时分,用完最后的用来取暖的干柴后外出寻找柴火的故事。马可瓦多在城市的公园里只找到少得可怜的潮湿树枝,回到家发现孩子们把城外的广告牌劈成碎片带回了家。无奈之下,马可瓦多在一个晚上,带上锯子,也像孩子一样到城外的高速路旁去切割广告牌。故事因为其中的一个重要人物——警察阿斯托弗而变得有趣甚至带点幽默。

故事带给人的思考是,现实世界里的贫富差异,使得贫穷的人活得更加沉重——社会底层百姓为了生存不得不去干一些不义之事。高速公路和大量的广告牌是现代文明的象征,在这样的背景下,马可瓦多一家人却艰难度日,这是一种反讽,也正是作品所要反映的现实社会的荒诞之处。

再说艺术特色。小说动用了多种手法,比如伏笔与照应(前面已有分析,此处略)。环境描写——开头的环境描写,以安静和寒冷环境烘托马可瓦多内心的孤独和凄凉;以景作结,显得含蓄蕴藉,留给读者广阔思考的空间。细节描写——如马可瓦多切割广告牌的行为包含着社会底层抵抗现实社会的态度。

还有荒诞与真实。孤陋寡闻是荒诞,孩子们没见过森林,把广告牌当成森林。真假误辨是荒诞,警察竟然真假颠倒也是荒诞。马可瓦多为了御寒竟然把报纸塞进衣服是荒诞。对于真实,其实是一种本质的真实。孩子们不认识森林,一是因为森林少,二是因为他们不亲近大自然,从书本里去学习知识,比如他们看到“从奇异轮廓中露头的月亮”的“着迷”可以看出。

你可能感兴趣的:(听一听那锯子切割木头低沉的嘎嘎声——卡尔维诺的小说《高速公路上的森林》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