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死亡的新认识

        挽歌.其三


                      陶渊明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嶕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中国人对死是非常忌讳的,所以每个墓地都会离人居住的地方非常的远,很多人都会很害怕死,也很忌讳看到“死”这个字,陶渊明为自己提前写了“挽歌”,如果是我在快要死的年纪时想到死,这件事情就会觉得非常的悲伤,非常的害怕,但陶渊明为自己提前写了婉歌,就好像是他对死已经没有那么害怕了,对死豁达了,也让他对死的心态改变了。他认为没有死就没有生,就像那句话一样;“早死早托生”


我对这首诗的想法和对陶渊明的想法一样,因为陶渊明对死已经非常豁达了,但是我认为死的话就一去不复返了,要离别自己的亲人,自己的朋友,还有自己喜欢的东西,会很孤单,会很可怕。但人终有一死,每个人都会死去的,可能像陶渊明那样豁达一点,死的时候会开心一点,之前有人给我说过一句话:“寿终正寝,真的是一句祝福。”当时我还不是很理解这句话,但是我现在理解了许多,如果死的方式是寿终正寝的话会让一个人死得舒服许多,不会非常难受的去世。如果你是在医院,因为生病得癌症而死的话,那真的很难受,因为到死的最后一刻,你都是难受的,一点都不舒服。如果提前为自己写挽歌的话你至少对你自己的死有一个准备,不会因为自己的死没有准备,为自己没有给自己挽歌而可惜。


“人终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就像这句话一样,面对每个人都不可逃避的事情,只能让自己活的有意义,用自己拥有的时间去干更多有意义的事情,如果时光都在白白流逝,那死和生的意义又在何处呢?我认为如果这一生是有意义的,经历死亡的时候就不会那么害怕了,至少死后你不会觉得这一生过得很可惜,因为一直都在浪费时间而责备自己,为什么要让时光白白流逝呢。时间流逝就不会再回来了,如果利用当下的时间去干有意义的事情,这一生就会很有趣,也不会觉得这一生过的没有任何意义。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对死亡的新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