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好,到底是谁的责任?
大多数的情况,都会归因于学生自身的努力程度不够,参考点是:全班50个学生,为啥有的同学可以取得非常好的成绩,都是一样的听课,都是一样的老师;
但,我想说的是,非也!
做任何事情都逃离不开两个因素:能力和意愿;
啥叫能力呢?就是,我是一个小学一年的同学,你让我做初中的数学题,明显是能力不匹配;
能力不匹配不要紧,时间到了,理论上我也可以在初中的时候做出来那些初中的数学题;
如果是意愿的问题,就是大问题了,而且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为啥说复杂呢?
意愿的问题涉及到内因和外因,而且内因和外因是相互影响的,比如,我就不喜欢我的初中数学老师,就是到了初中我也不一定能做出来应该会的数学题;
同时我对初中数学老师的讨厌,老师一定会感知到,一是对老师是一个压力点,二是有可能加剧我和老师之间不和谐的分位,关系搞的更紧张。
所以,学生成绩不好,不完全是个人努力的问题,意愿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而,作为家长的往往会忽略这点,自顾自的认为孩子就应该好好听课,认认真真做作业。
如果我是数学老师,你猜我会怎么办?
很简单:当众放大学生的优点,私下一对一聊聊掌握不好的知识点;
目前为止,多多少少听了好多的课程,线上和线下的都用,大多数的课程是照本宣科,把课程的一套内容倒出来,让听课的人自己消化吸收,好一点的是会有有案例的讲解或者提问环节;
其实,这些都没有关注到听课者意愿的诉求,因为这也的确是一很难做到所有人满意的事情;
不过,一种可以尝试的方式,就是在课程开始前,收集好听课人的问题诉求,然后优化课程的内容,在课程中把大多数同学的共性问题进行答疑解惑,会好一点;
增加这也的环节有利于课程交付的触达率,而且一定要是在开课之前几天就把这些问题收集上了,如果是现场提问的话,对于提问者会有两个弊端:
第一个是容易被课程的内容影响,不能从自己独特的角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第二个是短时间内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是一件不简单的事情,提前留给提问者充足的思考时间,会提高问题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