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平的秋风里读书——10月不完全阅读记录(1)

在北平的秋风里读书——10月不完全阅读记录(1)

在北平的秋风里,我翻开一本又一本新书,车窗外满地黄叶,用事实提醒着自己,一年中的高效阅读季又到了。

对于阅读这件事情,这几年自媒体的描述中总将其形容的神奇而又富有诗意,似乎读书这件事情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但现实往往是鸡毛一地。

比如我冬天看书多是由于,每天太忙,没时间看书,每天只有早晚通勤路上能翻上几页书。冬天车里太冷,没法睡觉。春夏秋时还可能因为工作太累一上车就昏昏大睡,冬天则冷的无法可睡,而且冬天早晚的公交车内都很黑,想看书只好用手机中的手电筒做阅读灯,阅读条件如此之艰苦,倒更令人不好意思不认真读书。

在这种一环扣一环的阅读条件下,懒残如我,在一年将尽之时翻翻小本,才发现原来阅读环境最艰难的时候倒是看书最多的时候,此所谓反者道之动也?

在北平秋日的满天黄叶里,这个十月过的辛苦而又诗意。辛苦者,自是无数世人共同面对的万年难题,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为解决这个难题又找了N多工作方法书,鸡血也是三天一小补、五天一大补。诗意者,是借助国庆小长假之机跑去上了几堂美术课,于是对于画画一事便实至名归的色心又起。

在以上多种因素的作用下,这一个月的书单显得热闹无比。如果强为之容的话,大抵可分做学术类、方法类、鸡汤类吧。

一、正经书

有位学者曾说过,一本书的阅读环境会很大程度影响读者对于该书的观感。个人便算是用事实侧面证明了这一点。事实上,阅读环境不光与全书评分有关系,对于书中内容的学习吸收也有很大影响。

比如阅读时间长达十天半个月之久的《考古学入门》。

美国考古学作家布赖恩.费根出品的《考古学入门》是美国大学教材,美国人民对于编写教材的认真程度众所周知,目前此书已经出到第11版,其学术性、权威性自不必言。

对于这本厚达400余页的正经书,我只能在早晚有限的阅读时间里,每天读上一点。在这场有点漫长的阅读半马中,我时常要翻下全书目录,或上一章内容,才能对全书脉络有个清楚掌握。

对于看惯了自媒体十万加文章如我,读这种不太熟领域的学术书,虽然是入门级,但也算是根硬骨头,毕竟这书的作者布赖恩.费根是美国著名考古学家,除《考古学入门》一书外,作品清单上都是《世界史前史》、《地球人-世界史前史导论(第13版)》这样清一色的正经学术书。

我上一本读过的正经书是《地理学与生活》,也是美国大学通用教材,那本书读来比这本还艰难,因为对于地理学太过陌生,考古学还好一点,起码知道些长沙马王堆、三星堆、十三陵一类,也知道考古和盗墓小说里说的那些东西都是南辕北辙。

话虽如此,在刚翻开书时还是不免对美国出品有些轻视,当美国人在谈考古学时在谈些什么?刨他祖爷爷的坟吗?

但读完全书才知道,人家美利坚也不是没斗可倒,有考古学家在美洲大陆发掘原始人遗迹呢,对于地球来说,有人类记录的历史不是才只几千年么?

看过这种正经的学术书,才知道我们自己和主流学术界的差距,比如实验考古学,欧美的那些考古学家已经自制石斧、手剥全羊,玩的风声水起了,我们这边还是刚起步呢。

当然,这种大部头虽然难啃,但认真读完后的确收获颇多,比如说看知乎上考古学的各种专业讨论问题也看得懂题目和答案了,在不懂考古学的人面前也能假冒内行了。

以上,是阅读这种专业入门书籍的益处之一,读完一本靠谱的入门书后就能对整个学科有一个基本而全面的了解了,虽然过程会有些辛苦。读这种书的速度较之各种生活方式类书、鸡汤励志书,速度不是一般二般的慢。但是通常这种读来很辛苦的书才能让人学到真东西。

就好像现实的考古工作一样,是件很无聊的事情,田野作业的日常就是每日与刷子、手铲为伴,日复一日的用手铲刮面,判断土质土色,用刷子清理挖掘物品,这还远远不算完,挖掘完成后还得整理、分析笔记成卷的绘图,数以百计的笔记本和电脑里上万字节的数据,以及成箱的陶瓷碎片、石制工具、动物骨骼和其它发现,撰写调查报告。

而所谓的秦岭神树、蛇沼鬼域、云顶天宫、阴山古楼、九层妖塔,都是小说中事,小说中事而已啊。

你可能感兴趣的:(在北平的秋风里读书——10月不完全阅读记录(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