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题阅读】张涵:你本不该低到尘埃里

孔乙己和闰土都是《呐喊》一书中的角色,他们形象鲜明,各具特色,都是旧中国社会中受迫害的角色,都是卑微到尘埃里的人。

孔乙己,自命清高,思想迂腐,硬生生的把自己摆在读书人的位置,他自认为自己是读书人,与常人不同,嘴上常常背着“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的话”。自己生活状况不好,身材高大,却不愿意去做工,自己不愿与短衣帮混为一谈爱喝酒,但无钱,只能穿着破旧的长衫站着喝酒,欲上不能,居下又不甘,在夹缝中活成了另类,注定是一粒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的尘埃。

在文中,作者用以喜衬悲的手法,营造了一个充满笑声的欢乐场,让孔乙己自说自话,社会地位尴尬的他,生活穷困,却自命清高,在自己的世界里自鸣得意,一昧掩盖自身的缺陷和丑陋之处,结果总是欲盖弥彰,如,硬是把偷书说窃书,偷书被打断腿还不承认等等。

但他实际上是一个悲剧性人物,他受到封建科举制的无情迫害,使他变得麻木不仁,始终不知道自己落魄的原因,但是他给孩子们分茴香豆,不拖欠酒钱,又表明了孔乙己的正直,善良,厚道的可贵品质,从这点可以看出,孔乙己本性善良,是科举制度的盅,迫害他卑微如尘。

闰土也同在《呐喊》一书中,他由原来“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的活泼可爱的少年变成了一个眼睛“肿得通红”、脸色“灰黄”并“刻着许多皱纹”的“石像”;由原来活泼刚健、聪明热情、见多识广、讲起农村见闻来滔滔不绝的农村少年,变成了一个虽是勤劳质朴,却生活困苦、麻木迟钝、愚昧落后的“木偶人”。

作者不动声色地记录了同在旧中国,旧社会,旧文化下的一粒粒尘埃。

不同点是,作者通过闰土之变来反映辛亥革命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广大农村日趋破产,农民生活日益艰难困苦的社会现实的。换言之,少年闰土的变化是时代、国家变迁所导致的必然结果,反映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衰败与萧条,保守封闭的社会现实。而写孔乙己表达了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思想感情,将孔乙己这个清未下层知识分子的个性特征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将他的性格特征表现在可怜、可笑、可悲、懒惰、卑微的各个方面,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以及病态社会的冷酷炎凉。

孔乙己也好,闰土也罢,他们本该是一个个有鲜活生命的人,向上生长,怎么要低到尘埃里呢。

卑微如尘

你可能感兴趣的:(【同题阅读】张涵:你本不该低到尘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