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超限效应和南风效应——孩子逆反的原因与解药

孩子为什么会出现逆反心理?这其中还有个心理学效应:超限效应。这是指当人们受到的刺激过多、过强或受到刺激的作用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在了解这个心理现象后,家长可以做些什么来抚平孩子的逆反心理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作者:Kay

整编:泽小童编辑部翻译整理

转载请联系泽小童



为什么孩子会出现逆反心理?

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是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从心理学上讲,人的机体在接受某种刺激过多的时候会在大脑皮层上产生保护性抑制。家长繁琐的唠叨也是一种重复的刺激。

家长很多时候会因孩子重复做错某一件事情而头疼,反复批评,对孩子感到失望。而这个时候,孩子承受了超载的心理压力,内心也从最开始的内疚不安发展为不耐烦,最后变成反感和讨厌。

斯宾塞的快乐教育从其教育原则上来说是以人为本的民主教育。当孩子的行为出现问题、犯错误的时候,家长应该合理地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引导孩子进行自我反思。

在孩子犯错误以后,可以让孩子自己选择惩罚的方式,比如通过做家务、写一封道歉信/解释信、跳一段舞、背诵一首诗来将功补过。这是一种平等、尊重孩子的做法。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实现自我教育,认识并改正错误是为了避免再犯错误。当孩子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发现自己的问题和寻找解决的方法,他们就能体验成长的快乐而不是被强迫的烦躁。

快乐与幸福是真正的教育目的,它不等于纵容孩子,使孩子免受严厉的呵斥,而是在保护孩子自尊心的情况下,让孩子正视问题,知道犯错误不是绝对的坏事,改正问题也是成长的必经之路,是不断走向快乐和幸福人生的途径之一。

有一则关于马克·吐温的趣事,也能印证超限效应。有一次,马克·吐温在教会听牧师演讲,一开始他觉得牧师的演讲非常打动人,他还准备捐出身上所有的钱。

但十分钟后,牧师的演讲还未结束,马克·吐温有些不耐烦了,于是他决定只捐出身上一半的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讲完,马克·吐温决定一分钱也不捐了。最后,牧师终于结束了他的演讲,因为烦躁和气愤,马克·吐温不仅没捐钱,还从募捐箱里拿走了两块钱。



由此可见,刺激过多、过强,或者作用时间过久,会产生反效果。无独有偶,歌手周深在接受采访时曾经表明,不希望自己的粉丝过度向别人安利他,他说:“如果是我听别人一直说‘他唱歌好好听啊,真的很好听啊’,我反而会产生一种‘我偏不去听’的想法。”

子曰:“过犹不及。”教育孩子,也是如此。

那么,应该如何抚平逆反心理呢?

南风效应

法国作家拉封丹曾写过一则寓言,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把大衣裹得紧紧的。

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因为觉得很暖和,所以开始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

结果很明显,南风获得了胜利。拉封丹这则寓意深刻的寓言后来成为社会心理学的一个概念,被称之为“南风效应”、“南风法则”或“温暖法则”等。



“南风效应”带给我们的启示是温暖胜于严寒。不仅在家庭教育中如此,教师们在学校教育中也有需要应用“南风效应”的时候,尤其是在面对班级中的“后进生”时。

在我国传统的“严师出高徒”、“棍棒底下出孝子 ”等观点的影响下 , 我们不难看到 , 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确有手执大棒的老师 , 他们一边向后进生们挥舞着手中的大棒, 一边还口口声声地说“打你都是为了你好”;在家庭教育中,也有许多家长信奉孩子不打不成器,对孩子的要求严格得他们根本无法完成。

可是 , 在这种“棍棒教育”、“恐吓教育”下 , 后进生真的变成了高徒吗?调皮孩子真的变成懂事听话的“小天使”了吗?恐怕这样的例子并不多见。

故而,家长和教师在教导孩子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措辞,了解学习一些教育心理学相关的知识,这也有助于帮助家长和老师与孩子建立更有效的沟通,能更好地教育孩子,引领孩子前行。

参考文献

·伍凯晖.结合心理效应论述家庭快乐教育[J].教育现代化,2019,6(09):185-188.

·齐聪,俞爱宗,于超.超限效应与南风效应在小学“后进生”管理上的应用[J].现代教育科学,2014(06):100-101.

·孙留桥.谨防班级管理中的“超限效应”[J].教育科学研究,2012(10):77-78

你可能感兴趣的:(实用|超限效应和南风效应——孩子逆反的原因与解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