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董卿是实至名归的“央视一姐”,凭借大方亲和的主持风格获得广大观众的喜爱。随着《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的热播,观众看到了董卿的另一面,温婉如玉,气质若兰,她用一身浓浓的书卷气,告诉人们什么叫“腹有诗书气自华”,什么叫“中国女性知性美”。
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之举。《朗读者》等文化类节目,就像一把火,点燃了观众心里潜藏的阅读热情。最明显的是,节目中嘉宾读过的书上了各大售书网站的热搜,甚至有专家预言,一个全民阅读的时代即将到来。
在这个快餐时代,读书实在是个技术活。有时候越是想好好读完一本书,越是会遇到各种尴尬:没时间,读不完,记不住,用不上。也许上一刻你还在为读书目标没完成懊丧不已,下一刻又猛然意识到昨天读过的书今天竟然全忘了。
其实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困扰,问题的关键是你没找到正确的读书方法。网上一搜,阅读法多如牛毛,到底哪一个更好一点呢?古今中外,牛逼的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阅读方法。作为当代著名科学家,世界公认的时间管理达人,柳比歇夫自称“在抄抄写写中找到了读书的乐趣”,他读书可以用四个字概括“细嚼慢咽”。
02
柳比歇夫对不同读物采取的阅读方法也不相同,他常用的读书方法有两种,笔记法和拆解法。笔记法阅读是边读边记,他不但摘抄有用的或精彩的部分,也把自己的感想随手记下来。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做笔记虽然降低了读的速度,但写一遍可以加深理解、帮助记忆,不但积累素材,还能激发创造灵感。柳比歇夫读书法类似于时下受欢迎的“一元化笔记法”:
把需要的内容按时间顺序记录在笔记本上,可以在首页做个目录或用口取纸黏贴标签,标明哪本书在笔记本的哪个位置,便于日后查找。作家都很注重积累素材,很多初学写作的人都花钱上专门的素材课,其实做笔记和摘录就是一种很好的素材收集方法。
对重要的书籍或文章,柳比歇夫一般会用拆解法阅读。如果是重要著作,他先写出提纲,再进行分析研究。书中不大懂的东西,他就做很详细的摘要。一本书经过摘录和拆解,基本上就不存在记不住和用不上的困扰了。柳比歇夫一生在这上面花了大量时间,一直到老年都没放弃。今天,柳比歇夫已经作古几十年,他推崇的拆解阅读法一直受到写作者的大力推崇,现在很多新媒体文写作网课,都从拆解爆款文入手,教学员学习文章的逻辑架构。
那么,百忙之中柳比歇夫是怎么安排读书时间,保证高效阅读的呢?
清早头脑清醒,他看哲学、数学方面的严肃书籍,钻研一个半到两小时,再看历史或生物学等比较轻松的读物,脑子累了,就看文艺作品。坐电车他一般随身带两三本书。有座位时,看比较重要的书,便于写写划划;如果买的站票,就看轻松的小册子。这样安排,不仅保证了读书效率,也把下脚料时间充分利用起来,解决了“看不完、没时间”的难题。
03
这种细嚼慢咽的读书方法给柳比歇夫带来了什么好处呢?
刚开始,他读得慢,别人读得快。因为他读得认真,又记笔记又列提纲的,所以他对书的理解比别人都要透彻。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知识库存越来越多,远远超过了浮皮潦草阅读的同伴。这些看似备而不用的存货,构思书稿和论文时一旦需要,可以随用随取,所以他写起来总是比别人快得多。
一年年下来,这种慢吞吞的阅读优点越来越突出,柳比歇夫不但尽享了高效阅读的实惠,也活跃了枯燥乏味的研究生活。他向别人介绍自己的读书方法时说,我像是果戈里笔下的阿·阿卡基耶维奇,在抄抄写写中找到了乐趣。
我们再来看看柳比歇夫笔记法的可取之处。记得轻松、随意,只要随手粘个标签或在首页目录标注就好,整理起来省时省力,还不会造成信息混乱;找起来安心,标签或目录让整本笔记一目了然,不会需要时找不到而心神不宁;因为方便记录和查找,节约了大量的时间成本;另外,边读边记随意性强,坚持起来并不费力。
一本好书,往往结构、脉络清晰.作者会用目录、标题来展现大纲的层级结构。拆解式阅读就是要把书或文章“拆解”开来,写出内容摘要或列出大纲。有人把拆解式阅读比喻成一个闭环,阅读一拆解一记忆一输出,每个环节分别对应 “拆房一搬砖-存砖-盖房”,在这个环环相扣的学习过程里,书中的精华很容易内化成自己的东西,成为你输出的来源。
柳比歇夫阅读法适用于读经典、专业书、对自我提升有帮助的书,缺点是浪费时间,如果你读书是为了消遣就不用考虑了。这个方法重在细嚼慢咽,我们现在说,一本好书要反复看,大概也是这个意思。当你找到对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腹有诗书气自华”也许就离你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