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先生讲学时的“担忧”

  阳明先生回到故乡之后就开始讲学,他随时随地就可以与别人讲学。钱德洪是王阳明众多弟子之一,他听闻阳明先生在江右讲学。村里的老百姓都不相信王阳明以前的功绩,钱德洪一开始也不相信,于是钱德洪就悄悄的跟踪王阳明,眼见为实,他要看看王阳明到底有没有做到他讲的良知,他看到了阳明先生真的是在实践良知,做到了知行合一,钱德洪就深信杨明先生了,并且排除了众人的议论,于是钱德洪就带着礼物去见王阳明,并拜王阳明为师。

  没过多久,王阳明的父亲龙山公去世了,这年王阳明五十一岁,阳明在这时也生病了,他也不见外来的朋友。

  在先生看来,致良知和孔孟之学的关系是什么呢?致良知与孔孟之学是一样的。孔孟之道讲人要修心,要做君子,王阳明认为世上的君子,只要专心的修养自己的品德,就能够真正的辨别是非好恶。有一种做人的道德,以及道德和良知,一个人应该有良好的精神品质,作为自己人生的准则,对自己修养有着一个非常高的要求。像对待自己的心态一样去对待他人,比如说别人犯错的时候,用原谅自己过错的一种胸怀,去原谅别人的过错。对待别人的事像对待自己的事一样那么关心,把天地万物看作一个整体,这才是一个为人之道。

  阳明把孔子的儒学体系发展的更完善,更上高了一个层次。在我们生活中,一个真正能让人佩服,让人尊重的人,一定是德行好的人。如果一个真正有德行,有品德的人来说,无论他的生活是高处还是低处,都能获得人们的尊重,最重要的就是修炼自己的内心。

  中秋节时,阳明先生与弟子们设宴在碧霞池上,他弟子们玩的都不亦乐乎,王阳明先生看见他们都很高兴,就做了一首诗:“铿然舍瑟春风里,点也虽狂得我情。”这里的“点”是孔子的弟子曾点,曾点是一个狂人,但这个狂并不是我们现在说的字面意思上的狂,“狂”其实就是自己什么都懂,也知道这件事的后果和好处,但就是不践行,王阳明特别担心自己的学生也是这样的,因为他的弟子“知”已经达到了,但还没有做到“行”,担心他们没办法做到知行合一,也担心他们止于狂,这也就把本心丢掉了,那这样不就和这世俗上庸庸琐琐的人一样了吗?即使王阳明的学生都属于“学霸”类型的,把王阳明知行合一的道理铭记于心,并且理解的很透彻了,但最怕的就是没人实践,如果没人实践良知,那良知就慢慢淹没于世俗了。另外,王阳明有着特殊的经历与遭遇,也正是这些磨难让王阳明对人生有深刻的思考,所以他才会做到知行合一,也会领悟到人生的意义。但是王阳明的其他弟子却没有这样的经历,想要做到知行合一就难上加难了。

  这就是阳明先生的担忧。

 

你可能感兴趣的:(阳明先生讲学时的“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