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由来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到明清时成为我国最主要的节日之一,它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的历史

“中秋”,又称“月夕”

最早见于《周礼》

早在春秋时代

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

后来逐步传到民间

《唐书·太宗记》载

“八月十五中秋节”

到唐朝初期

中秋成为固定节日

“月到中秋分外明”。从天文学角度来说,农历每个月的十五、十六月亮是满月。按照气象学观点,农历八月,北方的干冷气流吹来,迫使潮湿空气向南褪去,天空中的云雾变少了,所谓秋高气爽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八月十五的月色会分外明亮。

在唐初年间,中秋在l节主要的活动就是“赏月”。官员,文人等中上层人物和亲友聚在一起赏月、赋诗、饮酒、聊天。

唐代诗人欧阳詹在《长安玩月诗序》中,明确地把“中秋”和“八月十五”结合起来:“秋之于时,后夏先冬。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之中。”

在宋代,中秋节变得很热闹。 中秋节是全民狂欢,无论贫富、长幼,无论是在宫中还是民间,都参与进来。朝廷甚至还在这天给公职人员放一天假,可见这个节日在当时的重要程度。

宋代,中秋团圆这个主题变得越来越重要,苏轼就在他的《水调歌头》中留下千古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到明朝时期,“团圆”发展成为中秋节的核心主题。今天我们会把中秋节叫作“团圆节”,这个叫法就是明代来的。明代诗人田汝成在《西湖游览记》里提道,八月十五即是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 从唐代的赏月,到明代互赠礼物,中秋的习俗变得更有世俗意义,人们更加贵人伦、重亲情。

节日离不开仪式,尤其是在古代,节日的核心往往是某种仪式,比如祭祀日月、山川、先人等等。

民间中秋拜月是配合“团圆”主题的一项辅助活动,一家人祈求月神保佑多子多福、生活美满。 到后来,女性更多地成为拜月的主体,所谓“男不拜月,女不祭灶”。

最能代表中秋节的,那一定是月饼。今天过中秋,别的习俗可以省去,但月饼总是要吃一口的。

月饼这种食物是怎么来的呢?

关于月饼的起源,民间有很多传说。有人说,元朝末年朱元璋起义的时候,把号召起义的纸条藏在了面饼里,约定八月十五共同起义。后来为了纪念起义成功,人们开始吃月饼。 还有一种说法,芝麻、胡桃从西域传入后,人们把胡桃作馅塞进面饼里,做成胡饼。唐玄宗、杨贵妃觉得“胡饼”这个名字不好听,就在一个月圆之夜,把它改名为“月饼”。

除了吃月饼,中秋节还有一大习俗,互赠礼品。这个习俗也是明代形成的,亲朋好友之间会互赠月饼、瓜果。这是中国人密切人际关系、表达内心情感的重要方式。

祝大家:中秋快乐!阖家幸福!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秋节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