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塾(上)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杜老先生摇头晃脑的在学堂上念着《大学》,每念一句,便略带沉吟地捻着为数不多的胡须,如饮琼浆,滴滴入喉沉醉其中,可谓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所以说要看先生学问的深浅,不必向别人打听,看看茎须的多少就一目了然,胡子多的说明学问不到家。不过也有例外,杜老先生在被庄主聘来私塾前,乃是秀才中的关云长,县里有名的杜髯公……大风起兮胡飞扬,遗世而独立,飘飘乎升天……再配一道锦绣山河为背景,画风……大不大?

      此时下坐的学生却是千姿百态,各显芳华……嗑瓜子,描绣像,把家里丫鬟带来捶腿的,更有甚者,带着爱犬一起上课,并安排了座椅,做同桌……  大体一看,整个学堂上,只有一犬拉着舌头,目光炯炯紧盯台前,听的最为专心……

    日暮黄昏,杜先生自顾自念完《大学》,一声清咳,"大家再把《大学》第一篇齐声念一遍,下课。"  众生听闻,赶忙收拾残局,正襟危坐。可叹 :一群乌鸦

噪晚风,诸生齐放好喉咙,不知为何,间或夹杂几声犬吠…

    马游疆,陆隐林,吕在黔三人,是三个流浪儿,被庄主收养,放于私塾念书。三人由于每次念书不在调上,被杜先生称为,"十二啼"~对此杜先生自有解释,马游疆念书,信马由缰,不尊重客观规律,否之。陆隐林念书,声音时有似无,如鹿隐山林,否之。吕在黔念书,哎,黔驴技穷,只会一个调,韵都不会转,否之否之。马鹿驴,十二蹄。所以陆先生文雅之人,贴切呼为"十二啼"。也算应景。

  三人虽然书念得不好,但却有一个长处为他人所不能及……论扯功三人一起能啥也不干,一直扯……

  班上有个姑娘叫方思玉,被马陆吕齐齐看上了,每次课上,三人都是不看前台看姑娘。盯着姑娘,三人自左往右轮番念叨,马:"如花似玉的容貌”

陆:"如花似玉的身材"

吕:"如花似玉的名字~。"

随即摇头一声轻叹,算是这多人单相思的无奈。

  看上方思玉主要还是源于一个契机,方思玉家里养了一群鹅,散养在离家不远的小河里,每到进食的时候,方思玉端坐庭院里,猛拉二胡,嘎嘎作响,鹅儿听到二胡声,扑棱着翅膀往院子里面赶,倒不是声音有多好听,主要是听着像和自己作对似的,来劲儿,鹅儿也下饭。

  这天方思玉像往常一样猛拉二胡,三人恰巧路过院墙,闻此声有撕心裂肺之感,三人讨论了片刻,得出一结论----确实比咱读书难听。顿时把这拉二胡之人引为知己,高山流水遇知音~可不知是谁有如此闲情,遂踮起脚尖趴在墙头仔细观摩……

  于是就看到里面的一幕,四周庭院环绕,院子里桃红柳绿,佳人端坐庭院,一首持胡,一首端弦,接着就是状若疯癫,猛拉狂舞,声若裂帛,鹅儿越听越亢奋,疯狂抢食,不时叫两声,嘎嘎伴奏。三人趴墙头都惊了,前后巨大的反差,让他们久久不能忘怀,导致上课不爱赏析诗词,就爱盯着旁边赏析方思玉,越看越爱,越爱越看。……"如花似玉的容貌,如花似玉的身材,如花似玉的……名字啊……"

  也并非班上学生都不爱念书,也有热爱的,韩清扬就是,不过他容易把爱好当特长。韩清扬觉得杜先生教不了他,自己就是才华横溢的那个溢,杜先生最多算是才华横溢的那个横,杠在中间咋看咋别扭,为了证明溢出来这一点,韩清扬觉得要写点啥。

      上课枯燥,偶闻臀下清澈声,又酷爱鬼谷学说,于是提笔速生一文,如下:

      屁者,浊之气也,排于众人所不能知,而排于众人所不能察。见可,择时而为之,所以自为也。见不可,择地而为之,所以为人也。故先王之道阴,言之有曰:"浊气变化,各有所归,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短或长,或弛或张,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先后,度权量能,校其技巧短长,圣人之制道,在隐与匿。道理达于此矣。"

      洋洋洒洒写完后,笔墨未干,双手提着扬了扬,得意的看着自己的大作。一阵自我感慨,文章朴实而不乏趣味,调皮又不失真理,虽不够清澈,但暗含捭阖之道……恨不得把老祖宗韩愈拉过来仔细品一品,后一想拉过来没礼貌,回头烧给他也一样……

你可能感兴趣的:(私塾(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