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故乡》

回不去的家乡,叫做故乡,难见的人是故人。读鲁迅的《故乡》,有点像是看自己的人生,在这个快速发展、人员流动较大的年代,故乡的变化也很快。

鲁迅回到二十多年没见过的故乡,只感觉悲凉,一如他的心情,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周围的人变化也非常大,例如邻居“豆腐西施”杨二嫂,年轻时因为她漂亮的容貌,豆腐店生意非常好,现今确是凸颧骨,薄嘴唇,张开两脚,像一个细脚伶仃的圆规。说出的话更是令人生厌,在几十年的贫穷中,变得尖酸刻薄,爱贪小便宜,临走时还顺走了他母亲的一副手套。

令鲁迅最震撼的是闰土的变化,少年时期的闰土,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小项圈,是一个害羞的少年,然而在鲁迅面前,他活泼可爱,还会许多鲁迅不会的东西,他能在雪地里抓鸟,能在海边捡五颜六色的贝壳,能在西瓜地里叉刺猬,猹,有许多稀奇古怪的本事。

他回忆着少年时代的玩伴儿,仿佛看到了美丽的故乡。

然而,闰土的到来,打破了鲁迅的幻想,此时的闰土,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变得灰黄,还有很深的皱纹,终日吹着海风,眼睛肿得通红。手又粗又笨,像松树皮一样开裂着。头戴一顶破毡帽,穿一件很薄的棉衣。

闰土从年少时的无忧无虑,变得恭敬谦顺,水生就是年少时的闰土。

闰土觉得生活特别苦,孩子多,天灾人祸不断,但是却形容不出这种苦,寄希望于神佛。

鲁迅和闰土,终究变得陌生起来,戴着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形象也模糊了,故乡也不清晰了。他们之间隔着巨大的鸿沟,但是下一代却还是较谈得来,希望他们有全新的生活。

闰土的希望是家人的生活可以好一些,孩子不用忍受饥饿贫穷,鲁迅的希望是中国的年轻一代,可以有全新的生活,希望就如同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我的故乡,是在山的顶峰,我从小的理想,就是走出大山,通过学习,如今这个理想也算实现了。

离开故乡已经10多年了,小时候的记忆已经模糊,上次村里说要修公路,我爸妈回去,指导修路的工人,挖了很宽的一条路,等过一段时间,就能铺上石子,以及水泥,我在春节的时候,回去看了一眼,路是宽了,可是再也不是记忆中的庭院了,屋里屋外,一切都显得那么陌生。

在我的记忆中,门前有一块藕田,田里游着几只鸭子,旁边种了两棵很高的柿子树,两颗枣树,三颗李子树,还有一丛竹林,夏天的时候,穿梭在这些树中间,爬树摘果子,树底下乘凉,非常惬意。

以前田地里种满了水稻、红薯、玉米,如今满是荒芜的杂草。

回到老家,看见伯伯,他似乎一下子就从中年到了老年,现在眼睛看不清,耳朵也听不清了,伯母迈着蹒跚的脚步,微笑着一步步的向我走来,感觉像是电影镜头一样,从中年到老年,只需要几秒。

生活似乎毫无变化,但时间仍过的很快,岁月催人老,他们的一生,似乎快要走完了,又还有一段路要走。

你可能感兴趣的:(鲁迅《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