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孩子》读书笔记1

蒙氏这几本书有很多共同之处,不过每个侧重点不同。《童年的秘密》指出了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引起教育者对儿童心理发育的重视。《发现孩子》提出了了解和爱儿童的方法,并指导教育者如何行动。

因为前面已经读过《童年的密码》和《蒙台梭利儿童敏感期手册》两本,《发现孩子》这本就跳过了类似章节。下面是阅读的《发现孩子》的部分章节摘要及感想。

第13章 P83-87

孩子只有找到了自己内心深处还未被发现的潜能,才会由焦躁不安变得平静下来。

新的活动必须要有足够的吸引力,能吸引孩子专心地、主动地投入其中。同时,还要避免让周围的事物干扰到,孩子才能平静下来,就好像他已经找到了新的真理。

此时,孩子并不觉得累,反而充满了活力,就像刚享用了一顿可口的美食,或者刚洗了一个舒服的热水澡。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吃饭和洗澡是需要花费力气的,但是这两件事并不让人觉得累,反而会让我们精神焕发。

生命本身很神奇,让孩子去做一些事情,他才会更有精力。工作时,孩子越专注,就越能获得平静,越能发自内心地遵守纪律。

只有聆听孩子生命发出的声音,我们才能真正帮助孩子找到需要的工作。(老师、家长)必须要有信心去等待,引领孩子找到通往内心世界的路。

孩子若要做到专心,需要经历三个步骤,即:准备期;进行有具体目标的工作;内在得到满足、疑惑得到解答。当孩子内在的疑惑获得了解答后,他的外在行为表现就会有所改变,他能你从中领悟到自己从未发现过的事情。这时,孩子会非常顺从,表现出让人难以置信的耐心。

真正的服从是精神方面的敏感,它是内在平静和力量的表现。可以用来解释服从的另一个词是适应,在生物学家看来,人需要很大的力量去适应环境。这种力量是一种可以让人顺应自然发展、学习融入周围环境中的力量。这种力量是本来就有的。

孩子的生命需要得到健全的发展,获得精神上的平衡和协调,只有这样,他才有力量去服从他人。自然界中的强者能适应环境,同样,精神上的强者懂得顺应和服从。

--以上两段,让我想起了《臣服实验》这本书中提到的臣服surrender,服从才能时适应周围发生的事情,并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行动,这是人类天生的能力。同样,要做到臣服并不容易,只有精神的强大才能做到臣服。蒙氏从儿童的观察和教育中总结出的人类心理学方面的领悟,居然跟心理学著作所言有异曲同工之妙。叹!

第14章 P88

老师(/家长)的示范是非常重要的,他需要做好随时给孩子做示范的准备。

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持续地进行示范,如将方形的积木根据体积大小一个个地堆高;把圆柱体从插孔里取出混合,再根据大小放回原来的插孔里;或把插孔和圆柱体放在两个地方,靠视觉判断大小,并靠记忆将圆柱体放入相应的孔里。其他生活中,如让孩子亲自看到如何坐,如何站,如何拿盘子才不会打翻上面的水杯,如何做出轻巧而稳重的动作等。

一些有益的教学原则:

1.要能分辨清楚孩子的注意力再哪里。如果孩子正在集中注意力进行工作,就要尊重孩子,千万不能再孩子身旁纠正他的错误或者突然赞美他,这样做会干扰孩子。

2.尊重孩子。有的对这条一知半解,发了教具后就退到一边,不说话,不管孩子们发生什么事,都不插手。这样只有一种结果,就是整个教室乱哄哄的。老师要建立维护正常的班级秩序,让孩子们的工作能够顺利进行。我们提倡的不干预孩子的活动和学习,需要在孩子具有足够的能力让自己专注在一件事情上,才可以不去干预他。假如孩子只是胡乱地发泄自己的精力,老师还是不管不问,那这样的尊重就是错误的了。对孩子的尊重,绝不是连同孩子的缺失或者一些不当行为也都包容或放任。支持和鼓励孩子所做的对其身心健康有益的行为;打消孩子没有建设性的念头。我们要帮助孩子克服他们的各种缺点,但同时,不要损害孩子们的自信。

3.能觉察到孩子不同的体能情况,随时对孩子进行细心观察,小心安排孩子的学习环境,并持续做出努力。需要无尽的爱心和很强的洞察力。

第16章 P105

帮助孩子改正缺点,让孩子取得进步,以自己优秀行为为榜样来引导孩子,这些都是父母的任务。

首先,要尊重孩子正在进行的所有合理的活动,并设法了解孩子活动的目的。孩子具有内在的需求,这是他进行各种努力的动力。

第二条原则是,我们要尽可能地支持孩子的活动意愿,培养孩子独立的个性,不让他养成依赖成人的习惯。

如果我们只是给孩子很多东西,但这些东西却无法帮助他的生命发展,那么我们就是在做无用功。

第三条原则是,我们要时时思索与孩子的相处之道,因为孩子的感情非常细腻、敏感。我们需要足够的经验和爱心,去分辨孩子在生活中流露出的细腻情感。

孩子会哭闹或有其他激烈的行为,是因为我们忽略了孩子的某些内心需要,这个时候我们再去安慰孩子,就有些晚了。

若我们能关心孩子的感受,就能帮助他观察到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帮助他发展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

若孩子觉得而不快乐不开心,我们接受他的感觉,不忽视他的情绪,给他安慰,告诉他没关系,孩子会因此产生情绪上的共鸣。这可以鼓励他面对自己的情绪,也可以引导他学会排解自己的情绪。当然,也不要过多地讨论孩子的情绪,不要过分夸大他的感受。

总结第3条就是,平时要细心观察孩子的情绪,尽量不要导致孩子闹到激烈行为;如果有不良情绪,适当引导排解他们的情绪,也不要过分夸大,就正常交流就行。

总结以上,对孩子的活动,如果是正常合理活动,理解其内在需求并支持其自由发展,不做太多干预;如果是不对的事情或缺点,在不影响其自信的情况下,也要指正和引导其进步,家长自己也要以身作则,自己先进步;在平时生活中,细心观察孩子,正常地对他的情绪进行疏导,这已经是潜移默化的演示社会交往能力了,果然教育在生活中啊。

你可能感兴趣的:(《发现孩子》读书笔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