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说文写作技巧(一)——《讲理》

一生都不写无师自通的抒情文,也许能够安身立命,但写不出论说文,很难跨过通向人生高地的门槛。无论是从政还是从学,务农还是经商,论说能力都是体现综合素质的看家本领。

论说讲理对于新媒体的重要性无需多言,每天网上更新的文章中,大部分就是论说文的体裁。在这个信息洪流的时代,各种观点评论层出不穷,观点是否令人信服,文章能否引起读者感触,就取决于论说文是否写得有说服力了。

笔者将《讲理》书中的技巧加以归纳,整理出如下4个技巧。

一,骨架与肌肉

骨架是论点,肌肉是论据。

写文章切忌不知所云,要让读者明白,首先作者自身的思路要清晰。在写论说文之前,必须明确自身的每一个论点。有目标地前进比漫无目的地前进走得远,更省力。论点不清晰,论说容易跑偏,文章也会显得臃肿起来。


下面举一个书中例子

骨架:
我们不应该看坏书。
《红楼梦》是一部坏书,
所以我们不应该看《红楼梦》。

前2句是论点,第3句是结论,这段话构成了一篇论说文的骨架。(书中的”我们“是指学生)

肌肉:

“《红楼梦》主要的情节是三个人的恋爱,这三个人年纪都很小,大概十
四五岁,或者十五六岁。论起来,这个年龄不是谈恋爱的年龄,他们太小,太
幼稚,太不懂得人生;他们的爱是错的,是不成熟的,是可能发生危险的。”
“在这三个人里面,至少有一个人,他的责任很大,家庭对他的期望很高,
可是他讨厌别人对他的期望,他每天沉醉在爱情里,等到爱情失败了,他就逃
出了家庭去当和尚。”
“这样一个爱情故事,那位伟大的小说家把它写得非常动人;那些恋爱的
场面,叫人兴奋,叫人沉醉,叫人觉得神圣不可侵犯,好像做别的事情都是
错的,除了恋爱以外。为了这个缘故,才有人说《红楼梦》是一本坏书,才有
牧师禁止教徒看,才有老师禁止学生看。

一本书多多少少要对读者发生影响。社会上有些坏事,学生本来不知道,一看坏书,通通知道了。有一些想法叫他们害羞,叫他们害怕,孩子们本来朦朦胧胧地不去想它,看了坏书以后就通通想起来了,而且会常常地想它。至少在学生的这个年龄,心灵应该受到保护;在他们还没有养成一种判断力的时候,有很多事情还不能接触。

这里笔者认为可以使用子弹笔记的方法来写出文章”骨架“,再添血肉。至于子弹笔记可以参考笔者另外一篇文章 提高效率,立竿见影——子弹笔记术

二,描写

这里的描写指细节描写。描写是细节的,与概括性的论说不同,它更加生动形象(林黛玉的脸皮吹得肿弹得破 );描写是主观的,它是透过作者设定的视角观察,带有作者的感情倾向;描写是局部的,它是描绘作者最想呈现的部分。

这种感性的手法似乎与理性的论说没有关系,但是在论说里面夹杂适当的描写却能收获奇效。

单纯的论说比较抽象死板,导致文章与读者有一层隔膜,需要我们静下心来仔细品读(纯论说的文章有多枯燥?去看看理科教材,哲学教材就知道了)。描写则能消去这层隔阂,让读者体会到作者想传递的情感,一旦勾起读者的共鸣,论说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下面举个书中例子(说服他人给孤儿院捐款)

论说为主:

本市的幼幼育婴院,是一所收容孤儿的慈善机构,从创办到现在有十年历史。十年来,该院树立下良好的信誉,一个孩子在失去父母以后,如果能够托身该院,旁观者都认为是不幸中之大幸,那孩子在这所育婴院里,会得到细心的照顾和完善的教育。
不过,该院经费人员都很少,非常需要社会人士捐款支持,我们希望天下贤明的父母们,能在自己孩子的幸福以外,也关心到怎样减少另外一批孩子的痛苦。我们诚恳地呼吁,大家尽自己的力量,捐一点钱出来给幼幼育婴院,为孤儿造福。这就是“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夹带描写:

本市的幼幼育婴院,是一所收容孤儿的慈善机构,从创办到现在,有十年的历史,十年来,该院树立下良好的信誉。一个孩子在失去父母以后,如果能够托身该院,旁观者都认为是不幸中之大幸,那孩子在这所育婴院里,会得到细心的照顾和完善的教育,不过,该院的经费很少,非常需要社会的捐款支持。

幼幼育婴院的规模很小,当初只计划收养四十个孩子,可是现在,一百一十多个孩子住在这里面,院方声明停止收容,仍有许多孩子等在门外,说不定哪天早晨,育婴院的职员打开院门,低头一看,脚前就放着一个孩子。

这些孩子,睡上下三层特制的摇篮,寝室里已是十分拥挤。白天,孩子们上课、游戏,倒和一般小朋友没有什么两样。晚上,他们疲倦了,也都能沉沉睡去。只是,到了夜间,不知道哪个孩子,从噩梦中醒来,喊了一声妈!放声大哭,立刻,这一间寝室里面所有的孩子,都醒过来,哭着喊他们事实上并不存在的妈妈。这种哭声一经发作,除了等他们疲倦不堪才自动停止以外,是没有方法可以制止的。那位五十七岁的女性院长,半夜里听到这种哭声,往往从床上坐起来,远远地陪着孩子们流泪。

这位院长,她迫切希望能够筹到一笔钱,多盖几间寝室,避免使太多的孩子住在一间房子里,她也希望能再多聘几位保姆,多添些游戏的设备,再多给孩子们一些爱和安慰。我们希望天下贤明的父母们,除了关心自己孩子的幸福,也关心一下另一批孩子的痛苦。我们诚恳地呼吁,大家都尽一份力量,捐一点钱出来,为幼幼育婴院的孩子们造福,这就是“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这种细节描写提供了论据,同时更重要的是它能给读者带来感觉!

院方声明停止收容,仍有许多孩子等在门外,说不定哪天早晨,育婴院的职员打开院门,低头一看,脚前就放着一个孩子。”这种例据显然更是能激起读者的同理心,相比以理服人,“动之以情”显然更能令人心服口服。


当作者想通过文字来呈现一个能打动人心的画面,就可以考虑论说中夹杂描写的手法,但描写不能过多,手法要尽量“写实”,不可浮夸造作。

至于描写技巧,则需要反复练习,带着主观情感去仔细观察细节,同时模仿名家作品。

“在那可以垦辟的平原上,一个脸色良好的青年,驾着一组壮丽的牛,四头年轻的牲口,深暗的毛色上发出有亮光的黑褐色的牡牛,短而卷毛的头,睁着狞恶的大眼睛,对于轭和鞭还在愤愤不平。那个操纵这些牛的人,需要开拓一片到处都是一些百年树根的草地。这是他的青春,他的精力,和他四头几乎无法驾驭的牛,简直难以胜任的大劳动。当一条树根阻住犁刀时,农夫便用有力的声音叫着、喊着每只畜生的名字,牛给这突然的抵抗激怒了,它们跳起来,用巨大的蹄叉挖着土。等到阻碍克服了,耕牛们又恢复了整齐与庄严的行列行进。”(乔治·桑:《魔沼》)

三, 故事论证

通过故事来论证道理也是一个高招,故事首先增添文章趣味,其次就是其启发性。

通过故事侧面论证观点,一来使得观点表达更加清楚易懂;二来启发读者自主思考,而且是按着作者设计的思路去思考,一般人很容易就被说服了,当年耶稣就利用故事传教,收获了不少信徒。


下面举一个书中例子

有一天,一个商人渡河时不小心翻了船。河水很深,绝对可以淹死人。幸运的是他抓住了浮草,大喊救命。附近有一个渔夫,听见喊声,就驾了船来救人。商人此时还紧紧着钱袋——喊道:“救我!我给你一百两银子。”
之后渔人费了一番力气,把商人救了起来。商人却只拿出十两银子给渔夫。渔夫不满商人的食言,商人很不高兴,反问一句:“你打一天鱼,又能赚多少钱?”渔夫没有办法,只好拿了银子,失望地走开。

几个月后,那个商人再次翻船,而且那个渔夫,又恰好在旁边看见。在翻船的一刹那,商人大喊救命,渔夫却不肯前往,他说:“上一次,你赖掉我九十两银子,这次谁还救你?”既然没有人去救生,商人又不会游泳,不久商人就沉到水里去,再也看不见了。

那么你认为渔人该救商人吗?
思考后再看看以下论证能否将你说服,论证中的故事对你的影响大不大。


渔人该救商人
从前,在某个地方,有一座法院。有一天,法院开庭审判嫌犯,被告是一个五十多岁的商人,他的罪名是诈欺。他要人家为他做事,答应给人家一百两银子,等到事情做完,却只肯出十两。他不守信用,应该受处罚。于是法官站起来说:“判你死刑!拉出去枪毙!”假如有这样的判决,这判决太不公平了。旁听席上的人,一定大喊:不行!不行!
一个商人,掉在河里,悬赏一百两银子,征求一位救命恩人。一个渔人把他救到岸上去,他只肯出十两银子。这太不应该了。那个渔人,心里一定非常愤恨。等到第二次,商人又翻了船,需要人家来救他,那个渔人却在旁边袖手旁观。这个渔人心里想:“这次你该受报应了!”这个渔人,他自己认为是法官,那条河就是他的法庭。“你死!”这是判决。我们旁听的人,不能不喊出来:太过分了!太不公平了!
渔人该救商人吗?上面就是我的答复。

在理清故事脉络时,读者往往不知不觉就被带入作者的“圈套”中,逐渐被说服。

但要注意故事在论说文中不要过多出现,一般只出现一个,故事的位置放在开头挺不错,当然其它位置也行。

平时看的电影,小说,话剧,漫画都可以成为故事的素材来源。

四, 诗歌论证

诗歌同样是感性的表达手法,作用与描写类似,但是诗歌更加简练,寓意深刻,同时很多经典诗句由于角度新颖,往往有点睛之效。

一般人对诗,有一种特别的尊重,至少在咱们中国有这种情形。


一句“有诗为证”,就可以加强小说的真实感。格言教训,用诗的形式说出来,最容易接受流传。劝人爱惜光阴的话不知有多少,效用最大的是“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在这情势下,说理者引诗,等于举出有力的证词。

年轻人总是纯洁的。幼稚园里的孩子们活像天使。小学生义卖红十字胸章,的确付出很大热诚。童子军日行一善的时候,完全认为是一项光荣。等到离开学校,进入社会,观念开始变化,当年拾金不昧的学生,后来有变成贪官污吏的。
这是什么缘故?这个缘故,可以借杜甫的两句诗来说明:“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你看,山上的泉从石壁的缝隙里喷射出来,全是清水,清水流过山麓,流过田野,一路挟泥带沙,后来就浑浊了。年轻人是在山泉水,没有受环境习染,容易保持本性的洁白,成年以后,在社会上打滚,就成了挟泥带沙的出山泉水了。这种现象,也可以说非常自然。

诗歌乃是点睛之笔,论说文中不可多用。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帮助,请点赞,关注, 后续将推出更多干货。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说文写作技巧(一)——《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