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云的两个月

18年8月末,我加入了浩云。然而,我只待了两个月就离开了,根本原因还是因为这里给我的锻炼不够多,恰好我又有能力选择更好的。这篇总结,我想从几个方面展开:旁观到的问题、杨总给我的启发以及同事给我的启发。

旁观到的问题

从结果上来讲,整个产品及研发中心并没有交付一个能使用的产品出来,而这个产品已经研发了近两年。伴随的是,996式的加班,员工幸福感极低,离职率高达50%至60%。

一句话总结,这个团队陷入了某种恶性循环

从正面看,其产品愿景是非常好的,如果真能打造出这样一个平台,无疑是创造了聚宝盆;其团队也不乏厉害人物,有不少人都是有真材实料的。

从反面看,我看到了非常多的问题,

  • 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然而研发却不注重基础设施的搭建(如代码review、代码规范落地等),固基础不牢;
  • 技术经理、开发代表、部门经理,多领导制,职责不清,管理混乱;
  • 管理中层能力有限,难以落地高层的一些规划;
  • 部门的头每天都在忙着开会,没有时间检查代码就算了,竟然没有一个头在认真使用自己团队开发出来的产品,如此能够做出好产品就奇了怪了;
  • 员工能力水平普遍较低,大量的三四流技术人员;
  • 公司层面要求996加班,员工为工作而牺牲生活;

这一切的问题,归根到底是因为:急功近利,不该省钱的地方省了。为什么这么说呢?

  • 首先,其愿景是做出一个大型物联网平台,然后投入市场。然而纵观过去20年的互联网史,所有的平台都是演化出来的,而不是一开始就设计好的。以后遇到这类要做平台的公司,要小心他们是不是在忽悠;
  • 其次,欲成大事,得找一流人才或是可造之材。最初的奠基人,必须请牛人,否则后面再招聘大量的高级工程师、博士又有何用?

杨总给我的启发

提出离职后,经理、HRBP、总监、CTO以及CEO轮番找我聊天。其中总监杨总的一些话对我启发最大。

我有小孩的时候,花几个小时去研究他什么表情、什么动作代表什么含义;回南天研究原因以及如何正确防范;弗有这种研究精神最终做什么都一样。

我招聘软件总监有几点要求:
1、技术上得有一线项目实战经验,经历高并发、高可用、高性能;
2、管理上如何组织人员、为公司贡献了什么(公司盈利、人员福利)
3、应急能力(预案、救火、防范未然)
4、取舍能力(抓大放小、权衡取舍)

同事给我的启发

这位同事叫卢JJ,他给我的启发已经总结在身边的人02:同事卢JJ。

他间接的激发了我的潜能,让我看到了自己身上的无限可能。

你可能感兴趣的:(在浩云的两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