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美团饿了么? 为什么总是会互相伤害?

滴滴与美团,本来互不相干的两家公司,却偏偏要互相杀入对方的领域,演绎相爱相杀的互相伤害的老套桥段,这究竟是为什么?半个月前,做外卖的美团让人很是意外地杀入到了滴滴的固有领域,开启了美团打车。半个月后,滴滴在无锡切入外卖。


难道仅仅这仅仅是为了互相伤害?显然并不是!难道是因为这个世界太平静了,他们不约而同地想到要一起搞点事情?显然他们不会拿自己的钱财开玩笑。那么,仅仅是因为他们饿了么?想必同样不是。


无论是出行市场,还是外卖市场,其实都已经足够混乱。两个行业,为了占领市场,都无数次出现了疯狂的补贴战。而现在在各自领域的佼佼者,却剑走偏锋,杀入另外一个并不熟悉的领域,似乎有值得深思的地方。


我们且不谈他们的商业谋划,是否涉及到诸如垄断、不公平竞争等事项,他们做出如此选择,决策的因素,想必也不仅仅是用户高度重叠的考量。实际上,无论是外卖还是,作为基础需求,都蕴含着庞大的市场。


但是,庞大的市场与需求背后,却是市场表现混乱所导致的竞争无序,疯狂的补贴大战所掀起的消费狂潮后,面临的是消费意愿的疲软,以及对主导公司所出现的种种不良表现的排斥。这是他们所选择的商业模式所带来的弊病。出行、外卖,都早已是充分竞争与完善的市场,而他们将这个市场搬上网络后,除了买单方式的变更,实际上没有对各自所涉及的领域有任何本质的改变。这也就导致用户粘性与回头率,总是会轻受到冲击,进而影响业务量与市场占有率。可能一个春节过后,就有很多用户,不再习惯于外卖,也不再习惯于叫顺风车。更不用谈用补贴吸来的客户,本来就对价格价位敏感。


就算以场景来分析,其实用户的消费习惯,往往也会因为自身的生活环境、工作性质,而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各何况无论是外卖、出行,都是没有具体而固定的场所,应用场景虽然可以描述,但确实模糊不清的。


也正是如此,滴滴、美团、饿了么,总是置身于巨大的焦虑之中。更何况外卖、出行的网络消费,对彼此并没有任何技术性或者行业性壁垒。技术方面,无非是代码与网页的架设,行业方面,也就是如何组织商户、司机提供服务。滴滴无法全面掌控司机,美团也无法完全掌控餐饮店。就算是有排他协议,强制性的政策,非但起不到任何效果,反而会不断酿造事端。他们的商业模式,决定了滴滴美团饿了么无法对商户、司机等服务提供人群形成除补贴之外的行业依赖。


虽然美团、滴滴切入各自领域,需要在两个行业之间掀起补贴战,要耗费不少财力。但这并非是两个行业间的切换成本,仅仅是营销成本。


其实,美团、滴滴的商业模式,是注定无法拥有行业影响力的。除非他们能在根本上,改进两个行业,或者能给自身所处行业的服务提供商提供无法漠视的服务或者价值,让行业增值,否则,所谓的跨界,所谓的竞争,其实都注定要成为贻笑大方的笑话。

你可能感兴趣的:(滴滴美团饿了么? 为什么总是会互相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