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世沉心
图/网络侵删
周国平曾经说过:“一个人无论多大年龄上没有了父母,他都成了孤儿。”可惜,现在很多人都自主选择成为了“孤儿”。
这一别,各归云泥,我们欠父母的,终究是一场老有所依。
No.1 有的孝心只值一元钱
有些人的关心藏在心里,藏在列车里,藏在的电话里;而有些人的孝心,放在故事里,放在回忆里,放在梦里。
有多少人在小时候说过:“等我长大了,一定要把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买给爸爸妈妈”?
有多少人在小时候想过:“等我长大了没一定好好孝顺父母,买一所大大的房子给他们住?”
有多少人还说过,以后要永远守在父母的身边,有句话说得好:“父母在,不远行”。
可惜,时光荏苒,我们当时说过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说得出口却未必做得到。
之前有个故事,看来至今让人觉得心酸。上海有一位老父亲,在去世前立下遗嘱:自己所有的财产,一套房子包括80万存款全部留给保姆,一块钱留给女儿。
很多人十分不解,钱财不留给亲生女儿,反而送给陌生人,这是为什么?
背后的原因让人深思。
原来,从出生到现在,父亲对女儿付出了全部的爱,在遭遇婚姻危机时也没有放弃女儿的抚养权,决定净身出户,为了女儿,曾经戒掉了100次的烟也在一夕之间戒掉了。不得不说,这份沉甸甸的父爱,也应当得到女儿的回报。
毕竟父亲想要的,也只是一句“老有所依”而已。
可是女儿长大后了,当父亲生病时,女儿却只是探望了两次,望穿秋水等来的不是女儿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而是一个保姆。临终之际,也没能和女儿见上最后一面。
曾经几十年的养育之恩,如今换来的是不闻不问,所以,这位父亲将遗产留给了保姆,只给女儿留下了1元钱,最后他失望的离开了人世。
很多时候,父母都是“懂事”的。现在的他们,学会了小心翼翼看我们的脸色,学会了自己安慰自己,学会了不给儿女添麻烦,有什么事情都会自己扛。
No.2 别等到来不及
作家柏杨曾经说过:“儿女的不孝行为,像一把两头尖的利刀,不但伤害了父母,也伤害了儿女。”
这句话细细读来,好像真的所言不假。
龙应台曾经也说过:“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有些时间,父母陪我们一起渡过,可是余生的路,他们却没办法陪你走。
之前有一个“爱家时间”调查报告显示,在25~50岁的中等收入群体中,63%的人每年只有不到3次的家庭聚会,每年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平均为78小时。看到这个数据,沉心心里陡然一惊,这也就是说,我们平均每年只见3次父母,总共见面时间加起来才78小时。
毕淑敏《孝心无价》里有句话说得好:
“我相信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可惜人们都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孝顺这个词,是由后悔构成的。”
我们总想着,等我们赚够钱,就带父母去到处旅行,就用金钱给他们最舒适的享受,可是当他们来到陌生的城市,迎接他们的只有儿女应接不暇的工作,以及陌生街道的人群,热闹是城市的,与他们无关。我们努力奔波,用金钱和物质,不断想要弥补那些错过的陪伴。成年后,最怕的是什么?回家成了一种奢望。
长大后,父母只剩背影,故乡只剩深冬。一年才回一次的不是家,更像是过路的旅馆。
有时候,我们只是在假装“孝顺”。为了“独立、梦想、奋斗”这些闪闪发光的字眼,我们与“回家、陪伴”这些平庸的词汇背道而驰。
我们总说怕“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可是却忘了好好珍惜当下。
在外的我们,总是享受着父母嘘寒问暖的关心,却忘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他们需要的关怀,一通电话,一份礼物,一次打开心扉的长聊,一句深深的感谢.......
别再让父母的懂事成为你理所当然冷漠的理由,如果可以,请常回家看看!
No.3 写在最后
渐行渐远的你,可曾留意过父母的变化?
如果留意过,你会发现:
他们突然喜欢吃煮得烂烂的菜。
他们突然不爱吃青脆的水果了。
他们经常忘记关煤气或电源。
他们的厨房不再像以前那么干净。
他们不再喜欢经常洗澡。
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你的父母已经老了......
作者:一世沉心,用锐利的笔锋刺入世界的心脏,做生而逢时的情感摆渡人。你好,陌生人,如果你有故事,可以讲给我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