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静之果 白话道德经第十四章

视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绳绳(mǐn mǐn)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前两章讲到了“清静再清静”,到这一章,我们就得到了清静后的第一个成果:知了世界的整体。


这个成果不是突然就有的,而是当我们逐渐不为外物、情感所迷惑时,自己的感官觉知日渐增强,对世界、对自己的了解日渐加深,形成的客观认识。就像盐巴吃多了,察觉不到食物的本味,当嘴变得清淡了,食物本来的味道自然呈现出来了。


所以这几章多次强调“清静”,嘴清淡了才能尝到食物的味儿,人“清静”才能以更敏锐的感官觉知“观”世界、悟人生,所以古人称之为“静观”,在静中观,在客观中观。认清了世界、看清了自己,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子,找到自己的来处,发现自己的去处。这就是哲学三问的答案(你是谁,从哪来?到哪去?)。


古人的“静观”和科学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有个共同点:客观。科学以客观的实验为基础,“静观”则通过修习,辟除外物、情绪对我们感官觉知的影响,而进行客观的体察感知。两者的目的,都是认识世界、认识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


当人不执着于物情,变得清静后,发现的那些不易察觉、却又客观实在的东西。这些东西“看不见、听不见、摸不着”,却发挥着重要作用,就像空气,虽然看不见,却离我们很近,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老子把“看不见的”叫“夷”,“听不见的”叫“希”,“摸不到的”叫“微”。它们混合在一起“其上不徼,其下不昧”。它们的上面看不出明亮来,下面也看不出阴暗来,这句话用了互文手法,要放在一起解释:这个“混”在一起的东西,分不清阴阳,看不出明暗。就像搅浑的水,分不出清浊一样。


“混”的状态,不是无序的,而是像绳子一样,几股细线反复缠绕,给人一种绵延不绝的感觉。因为循环往复,所以绵延不绝。就像DNA的双螺旋结构,就像莫比乌斯环,就像水循环系统,河水从泉眼涌出,通过蒸发形成大气降水落到河中,通过下渗从地下水再涌出泉眼,循环往复,绵延不绝。


该图片由Engin Akyurt在Pixabay上发布


莫比乌斯环3D图,从任何一点朝任何一个方向运动,最后都将回到原点。

这些“看不见、听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混在一起难以区分辨识,所以叫“无状之状”、“无物之象”,起了个名字,就叫“恍惚”(混沌的意思)。“混沌”就是不分黑白,不辨明暗的状态,我们说一个人很“混”,意思就是不辨是非。


那么这个“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恍惚”又是怎么来的?我们看见的事物清清楚楚的,丁是丁卯是卯,怎么就混沌分不清了?


把我们视角放大,放大到整个宇宙,我们会看见浩瀚的星空,如下图,你会毫不犹豫的说出“这不就是星系嘛!”没错,这就是星系!但是你能说出这个星系的名字么?能说出最亮的那几个小星系的名字么?能辨识出众多繁星么?……不能!


里面的星星我们分不清,光和暗混合在一起,星系在旋转的过程中,星星产生位移,亮的地方暗了,暗的地方又亮了,是不是和老子描述的“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一样?


这个星系,我们看得见,却摸不着,也不知道它们是实体还是镜中花、水中月,是不是可以称之为“无物之象”?因为分不清、道不明,就如“混沌”的状态一样,甚至我们可以把“星系”这个词替换成“混沌”。


该图片由WikiImages在Pixabay上发布

所以,“恍惚”、“混沌”的状态,就是放下分别心,从整体上觉知世界的状态,就像照相按下快门键,先将整个画面拍下来,细节看照片;就像画家记画,先整体记在脑海里,用时再回忆细节;就像远望星系,观全貌、了变化、知规律。


我们也可以做个实验,让大脑、眼睛放松,眼睛自然睁开,不要去看某个点,也不要把意识集中在“看”上,而是让事物反射的光,投入到我们的眼睛里。此时,会不会发现,进入眼睛的画面,在不进行辨识的时候,就是一个整体,这个画面甚至有些模糊,就像混沌一样。但是当我们去回忆时,画面却能清晰的再现。


我们还可以做个触觉的实验,当身体放松时,我们会感觉身体的重量压在地板上,同样也会有大地向上的支撑感;我们还会感觉到头顶着天,太极里叫“虚灵顶劲”,还会感觉到空气在头上的流动。当我们把这些感受,整合化一,就像“天地人”连在一起了。


同样的方法,把听觉、嗅觉、味觉也都放松下来,加入到上面的实验中,这个觉知整体是不是更大了?这种感觉,就是古人说的“天人感应”。


然后,我们不断的放松感官,让自己更为“清静”,让觉知更为客观,并且随着“清静”程度的加深,觉知范围也会越来越大,就像初时我们只能觉知到表皮,但是当我们静下来时,便能慢慢的察觉到汗毛附近的空气流动。清净清净再清静,让觉知的整体客观客观再客观,让觉知的范围扩大扩大再扩大。最后,一个客观的、整体的景象就呈现在我们脑海里了。


知了整体,明了细节,就剩下力行了!所以文末说到“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一个“御”字,道出了“道”的真谛,那便是“制天命而用之”,那便是行道!




补充学习,对于喜欢佛经的朋友,最后一部分的理解可以参照《心经》或者《圆觉经》中的“觉圆明故,显心清净;心清净故,见尘清净。见清净故,眼根清净;根清净故,眼识清净。识清净故,闻尘清净;闻清净故,耳根清净;根清净故,耳识清净。识清净故,觉尘清净。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你可能感兴趣的:(清静之果 白话道德经第十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