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姐的守护者》读后感

       这本书有多吸引我呢,我周二看到很晚,很认真地思考了一下周三调休半天一口气把书看完的可行性。

       前几年看过《姐姐的守护者》这部电影,感觉挺一般,就没想过看原著。

       爸爸布莱恩是个消防队员,兼任医护救助,母亲莎拉曾经是个律师,后来变成了全职妈妈,育有儿子杰西,女儿凯特。凯特五岁的时候,被查出患有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在多种方法无法治愈的情况下,布莱恩和莎拉决定去求助遗传学专家,“创造”出一个和凯特基因完美配型的女儿——安娜。安娜从出生献脐带血开始,到反复献淋巴细胞,到献骨髓,到最终父母决定让她捐献出自己的肾脏,去给凯特以生的希望。安娜求助律师坎贝尔,打一场夺回自己医疗决定权的官司。

        这里有最狼狈的法官,他刚刚经历过丧女之痛,即使懂得所有律法,依然宁愿倾其一切去换取女儿在世上多活一天;这里有最可怜的律师,他哪怕人前再风光,依旧不敢公开谈论自己的救助犬和自己的疾病,一次又一次地隐瞒,只敢因为同样无法做自己身体的主,而义务帮助一个可怜的小姑娘;这里有最可怜的父母,他们要忍受着自己的女儿要死亡的极端痛苦,而又不得不忽略家里的其他成员;这里有最可怜的兄妹,他们是这个家里的空气和沙尘,不停奉献,心有不甘,又痛苦不能救人,为自己存着一缕阴暗的“要是凯特不在了”的心思而心惊……

         “我的人生宛如建筑物着火,我的一个孩子在里面,而为一能救她的机会是派我的另一个孩子上场,因为只有她认识路。我知道我在冒险吗?我当然知道。我明白那可能导致我同时失去两个孩子吗?是的,我明白。我知道要求她去做是不公平的吗?我绝对知道。可是我也知道那是我唯一可以同时保住她们两个的机会。那合法吗?合乎道德吗?那是疯狂的或愚蠢的还是残酷的主意?我不知道。可是我衷心相信那是对的。”

        这是一场永远没有正确答案的诉讼。身为家长,身为医生,身为法官,乃至整个社会,都在摸索中作出让他们晚上睡得着的决定——因为道德远比伦理重要,爱远比法律重要。

         想起同样是写医疗和伦理关系的,十几年前看过的毕淑敏的《血玲珑》,于是也重新对比着看了一遍。感觉同样的题材,《姐姐的守护者》更胜一筹,因为《血玲珑》里的人物主次关系很明显,配角都不够饱满,形象单一,主角的内心情感又比较单薄,靠波折的剧情去探讨伦理关系。而《姐姐的守护者》没有绝对的主角,这让不同的人阅读的时候,会代入跟自己出境最像的角色去看。这种记叙方式很像我前阵子非常喜欢的《奇迹男孩》。当杰西提到自己当天本应由父母陪着去买运动鞋,却因为凯特突然发病,全家的目光都被迫放到凯特身上,让他觉得自己是目光可以被穿过的沙尘的时候,我突然想到《奇迹男孩》里,那个一直很乖,一直内疚自己为什么比弟弟长得好看,被忽视却因为比弟弟幸福太多,所以不敢言语的姐姐。

        这种同一件事多角度描写的方式也让这本书比同名的电影要好看得多。给予人思考和想象的空间,而不是用简短的时间直接呈现出来,这也许就是文字的魅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姐姐的守护者》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