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香港有一档真人秀节目《穷富豪大作战》大火,节目一直在讨论的都是这样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穷人注定就一辈子受穷吗?靠自己的双手努力,穷人能成为富豪吗?
节目邀请了香港江南四大家族之一的富豪田北辰作为嘉宾,他从体验生活开始之前的壮志满满:如果你有斗志,弱者也可以变成强者!到体验2天穷人生活后,便一针见血的指出:这个社会在极严厉的惩罚读不成书的人!
这2天到底都经历了什么?我们不妨跟孩子都一起看看。
当确定参加节目后,给田北辰安排体验的身份是一位清洁工,薪资25港币/小时,每天生活费50港币,住在1.67平米的“豪华笼屋”(指这种配置的笼屋,在港式笼屋里已属于豪华级别)。江苏小学一年级数学试题/试卷辅导
第一天
田北辰需在6:15前到达工作地,因为坐地铁来不及,田北辰只好选择坐通宵巴士,但13块钱的交通费让他很生气:我哪有这么多钱?
到了工作地后,田北辰负责扫大街、清理路边垃圾桶,需一直做到11:45,虽然任务看起来很简单,就是一些体力活,何况田北辰日常也都是有锻炼了,但才做了不到2小时,田北辰就开始有点扛不住了,垃圾脏乱重,边扫行人边扔,本该2小时需清理10个垃圾桶的田北辰半小时才能勉强清理完2个,腰酸背痛头疼都犯了。
终于捱到午饭时间,却因为囊中羞涩买不起想要的便当,只能吃便宜的三明治喝白开水,饭后又要开始工作,熬到足足9小时终于可以下班时,他惊讶的发现他的同事们大多数还要为第二份夜间工作做准备,以求多一份收入。
也就是说,普通的底层人民为了生活,除去每天5-6小时的睡觉时间,需工作16小时以上,而且都是高强度的工作,这一发现让田北辰很沮丧,心事重重。
第二天
他的任务是去打扫最脏最挤得街道,天真的田北辰还道出了一个忧虑:如何在狭窄的道路上避让行人,毕竟他也算一个名人。
然而开始工作后,田北辰发现自己真是想多了,当人们看到清洁工过来时,看都不看一眼都离得远远的,有的还捏着鼻子跑,不仅不用田北辰主动去避让别人,别人都已经提前纷纷避让,他感慨:我从来不自觉如此讨人厌,人们原来是以这种眼光去看清洁工,很可能以前我也是一样。
2天结束后,田北辰就要求提前结束为期7天的体验,在节目之前,他说:我的人生其实没有很多时间坐下来,想想现在的生活不错,享受一下,我有时间就会计划下一步。
体验结束后,他这样说:很奇怪,我这两天只是考虑吃东西,完全没什么盼望,什么都不想,我努力工作,就是希望吃一顿好的。
在节目结束后,田北辰说了很多反思的话,大意如此:这个社会真的在极严厉的惩罚“读不成书”的人,那些小时候没法或不努力读书的人,长大后就成为了没有学历、没有技术的人,为了生存,不得不住便宜的笼屋,不得不每天工作到深夜,可是就算他们现在很努力勤劳,但付出与回报却极不成比例,对他们而言,最重要的是下一顿有没有的吃,吃什么?他们的全部时间都用来吃睡和赚取生存资本了,哪有什么精力去思考未来,规划人生,每天都在那样一个圈子里,来来回回都是死胡同,根本就走不出来。
如今,很多家长都舍不得孩子吃苦,崇尚快乐教育,孩子不肯读书,那就别读,自我安慰条条大路通罗马,谁说读书才有出路?不给孩子任何负担,认为应该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可是过完了快乐的童年呢?谁能继续给孩子一个快乐的中年甚至老年!
为什么强调一定要让孩子去吃苦
吃的了学习苦,才有能力将生存变成生活
TED有一个叫做《学习,为了自由》的演讲,演讲者是一个印度女孩,她讲述了她自己的命运。
她出生在传统的俾路支部落,生为女儿身,她本该只能呆在家里,但为了学习,她女扮男装完成了八年级课程,九年级和十年级有幸有个远房亲戚在暑假教她,以此完成了大学入学考试。
但考进大学并不意味着什么,思想传统的父母坚决阻挠她的求学之路,为此她进行了3天的绝食抗议。
后来为了一个岗位的面试,她还徒步了5个小时。
你觉得这样的她很惨很可怜吗?但她并不觉得!
有一次她作为妇女保健视察员去巴基斯坦调研,发现那里有些女性生了11个孩子,但有些因为没有食物被活活饿死,那里的人们每天需步行3小时去取水,上个医院需去32公里外,哪怕临盆这样的大事,也只能坐骆驼去,死在途中的人不计其数。
为什么强调学习再苦也要学下去?因为当你过了学习年龄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比起社会上生存的苦,读书根本就不算苦,读书时,你不愁吃不愁穿,不用考虑明天要去哪赚生存资本,学习的这段时间,是你这辈子最纯粹的完全属于自己的时间。
在印度这样的大环境,一个女孩宁愿抛弃女性身份,绝食也要去争取自己学习的机会是为什么?就是因为她知道,读书是她改变命运唯一的一条道路,只有学习才能让自己不甘于这样只为生存的日子,只有学习才能去反抗早早被父母嫁给他人,然后生孩子,一辈子跟锅碗瓢盆打交道的可能。
很多时候,我们羡慕他人如此风光的时候,可曾看到他曾付出过多大的努力,有多少人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怕吃苦,苦一辈子,不怕苦,苦一阵子。
吃的了学习的苦,才能成为某一领域的精英
上个月,著名钢琴家朗朗在结婚的消息刷爆了头条,他们在法国著名的凡尔赛宫举办婚礼,女方才华横溢,精通多国语言,气质成就上丝毫不输朗朗,婚礼现场坐拥不少名流和艺术音乐家,朗朗也被法国人称为“中国的莫扎特”。
朗朗的成功,无疑跟他学生时代吃的苦分不开关系。
作家格拉德威尔曾在《异类》一书中指出一个定律,叫10000小时定律,分化一下就是说100个小时的训练,只能算是热身,1000个小时的训练是大多数人能达到的,如果想在某个领域成为精英,则必须经过至少10000小时的锤炼。
朗朗之所以成为“莫扎特”,是因为学生时代在每天课业繁重的情况下,他依旧能每天练习6小时的钢琴,没有小时候的付出,哪有长大后的回报。
马云曾在《不吃苦,你要青春干嘛》演讲中说过:当你不去拼一份奖学金,不去过没试过的生活,每天挂着QQ,刷着微博,逛着淘宝,玩着网游,干我80岁都能做的事,你要青春干嘛?
我们该怎样正确让孩子吃苦
一、用“无条件的爱”让孩子主动“吃苦”
在很多家长的观念里,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就是满足孩子的任何需求,而吃苦则是让孩子求而不得,这两者本身就是矛盾的。
然而事实上,吃苦教育和无条件的爱都是为了满足孩子的成长需求,它们的目标是一致的,泰国有一视频广告《菠萝冰条》就最好的诠释了这一观点。
视频中,母亲靠贩售现切水果维持与女儿相依为命的生活,到了炎炎夏日,街上孩子们都在吃着五颜六色的冰激凌,生意惨淡的妈妈面对女儿也想吃冰激凌的请求并没有呵斥责骂她,反而理解女儿的渴望,力所能及切了一支“菠萝冰条”。
女儿吃了一口就突发奇想,可以去卖菠萝冰条赚钱。妈妈接受了孩子的建议,但面对第一次冰条卖不出去,妈妈并没有直接去帮她或让她放弃,而是鼓励她让她去市场学习他人的交易方式,最终孩子回家画起了广告板,在市场售卖时每次还附上不一样的销售话术,生意远超妈妈。
视频中的妈妈给了女儿“无条件的爱”:理解她想吃冰激凌的渴望,满足吃冰条的愿望,采纳她卖冰条的意见,鼓励她在困难中去学习;
也给了她吃苦的教育:买不起冰激凌只能自制冰条,不帮她卖冰条,让她自己独身面对困境。
所以,让孩子受吃苦教育的前提是给他无条件的爱,有了爱的支撑,孩子才会愿意吃苦,才能在吃苦中成长,反之,如果视频中的妈妈呵斥孩子因为贫穷还异想天开要吃冰激凌,还让她滚去自己赚钱,孩子还能想到这样的赚钱方式并积极学习吗,恐怕对妈妈只有怨恨或从此以后藏起自己的渴望吧。
如果只是一味的让孩子去吃苦却没有给予足够的爱,那就是虐待,是伤害,只会让孩子更冷漠,更不愿意去吃苦。
二、有目标的吃苦,不是乱吃苦
我有一朋友,对绘画非常感兴趣也很有天赋,当年上高中时,自知单纯以自己的文化科分数肯定考不上好的大学,就跟家人商量试试去考取美术特长招生,专心学美术,结果家人并不理解他,一致认为读书才有出路,画画能有什么出息,就会选轻松的事干,不懂得去吃苦。
结果对朋友百般阻挠,一看到他去动绘画的工具就是警告隔离甚至销毁,每天紧盯着孩子去看书读书,只是被迫放弃的美术的朋友再也没有心思去学习了,每天人在心不在,学习成绩也是一落千丈,高考后名落孙山的他就离家出走了。
让孩子吃苦,不是让他们吃你所认为的苦,而是让他们在自己专注的某一领域能坚持下来,哪怕在学习的过程中很艰苦迷茫,也不随意退缩放弃,咬牙坚持下去。
“吃苦”一词对于不同的人本身就有不同的含义,在我们的常识里,农民是最会吃苦的人,可如果让他们去看一本书呢;博士硕士生不够会吃苦吗?可如果让他们去亲自种一亩地呢。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说:只有唤醒孩子内心的需要,唤醒他挑战自己、适应艰苦环境的意识,让他在接受锻炼和挑战的同时,感受到美好和难忘,吃苦教育才是有效果的。
所以,不要一味的只要求孩子吃苦,哪怕孩子从一开始就强烈反对不愿接受,这样的吃苦只会造成孩子愤怒和怨恨,让孩子自己选择,并告诉他: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走完,既然是自己选择的,那么相信你也一定能坚持到底。
三、不想吃“学习苦”,那就先尝“生活苦”
泰国妈妈带不想上学的孩子捡垃圾的事件相信大家都看过,这位5岁的孩子吵着不要去学校,妈妈好说歹说都不顶用,最后妈妈告诉孩子:要想不上学就必须自己生活,一个人不能无所事事,但因为你的年龄原因,而且自身毫无技能,唯一能做的就是捡垃圾换钱赚生活费。
于是她带着孩子去捡垃圾,当天有太阳,他们连续走了约3公里去垃圾堆里翻找有用的垃圾,孩子不停喊累,但妈妈并不为所动,好不容易捡了一整袋瓶子,却只卖了2泰铢,孩子体会到劳动艰辛后想坐车回家,想吃冰激凌,结果都因钱不够而不得,这是他才发现在学校学习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嚷着要去上学了。
每个人都有惰性,不想吃苦是每个人的本能,在这个时代,诱惑太多,一味的棍棒教育也许只能暂时奏效,但如果孩子理解不了家长的苦心,认识不到事情的本质,这样的教育本身就是不走心的,真正的教育是需要家长耐心的引导,不溺爱,让孩子养成自我学习的意识才是根本。
著名作家龙应台在给儿子安德烈的一封信中这样说: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而学习,是目前最直接、最公平、努力就能得到的最简单的手段,不在本该吃苦的年龄选择安逸,将来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拼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