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年幼时,老师也曾提过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而读书?被点名的同学们回答得五花八门的,老师笑着点评了几句就接着点名。当老师点到我时,我看到了教室的墙上有周恩来总理的一句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当即就运用回答了老师。老师也很开心的说到:对,就是这样的,我们就是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那时年幼,对于老师的夸奖也算是脸不红,心不跳的“虚”心接受了表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于那时的我们来说,没有多大的感触。没想到若干年后的今晚,却被这句话给触动的感动哭了。

      今晚,看完书之后,准备想写点什么随记。同事却带回了一杯奶茶,便在客厅与同事一起享用。同事们吃着泡面,我喝着奶茶,各玩各的。因为无聊,就想着看个电影。随机滑动了一下,就看到《大鸾——周恩来童年读书的故事》。本以为是一部比较长的电影,没想到只有16分钟。


      周恩来刚出生不久,便过继给了病重的叔叔冲喜,叔叔最后还是去世了。后来一直随着干娘生活,而干娘却是书香门第出身。识文断字在那个年代是极少的。周恩来的干娘算得上的他的启蒙老师,年幼时的周恩来很聪明,待到上学时因为干娘的原因早已领先于同班同学。

      后来,干娘带着周恩来到他外公家的万家私塾读书。在这里发生了两段比较经典的片段。第一段就是,周恩来每当放学都必经外公的书房,而这书房因为外公的去世已经很多年没有打开过了,但书籍却非常的多。有一回他趴着门的缝隙看书房时,被她的干娘看到了,询问原因后便把他领进了书房。

      当他看到书房的书很多时,便询问了干娘,那么多书,外公看完了吗?干娘说,当然看完了,......干娘看他对书很感兴趣,还允许他,想看什么书便拿什么书去看。当他拿到书的那一刻,如饥似渴的贪婪的阅读它们。经常性深夜里阅读,如果不是他干娘拦着让他不要看那么晚或许年少的他说不定还会通宵看书。

      另一则片段是,周恩来在私塾读书时,两位表妹在窗户边趴着窗听先生教书,而教书的先生很古板,看到女孩子趴窗偷听便呵斥她们离开。周恩来年岁虽小,却对于这种做法很不认同。于是,下课后便同干娘和舅娘说了此事。干娘,舅娘听了他的理由后,表示会安排两位表妹上学。

      真正改变周恩来的并不是万家私塾,而是一场变故,一个人。这场变故是周恩来九岁那年,他的干娘患了病,久治不愈,年仅30岁便去世了。后来他辗转回去了当年与干娘居住的地方,而讨债的人却天天上门要债。当了两年家的周恩来深是觉得生活不容易。穷到连衣服都拿去当了,从当十块钱,讨价还价到5块钱。这段经历,使得周恩来更能体会到了生活的不容易。

      后来,他的舅舅回来后他的命运才在此扭转。他的舅舅是接触了新法的人,于周恩来来说,舅舅所说的一切他都充满了渴望和向往,最后他听从了舅舅的话。12岁那年他离开了家,独自去了东北求学。在那里读了三年书,开始读革命书籍。老师在课堂上讲民族的苦难......种种的一切在这一伟人身上种下了一颗深情的爱国种子,生根,发芽,最后长成了参天大树。

      临近故事的结局,老师们在课堂上问,国难当头,我们为什么还要在课堂上读书。有人回答不知道,自己的爹娘让他来读书的。有的人回答,不读书当不了官......老师听了摇摇头。随后便问了周恩来,周恩来深思了一会说:我想,我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老师当场拍板说到:好,好少年壮志....

    看到这一幕,听到这一句话,我深刻了领悟到了这句话的精髓,内心深处深深的被触动了,红着眼眶,内心一遍又一遍的重复着这句话。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壮志,则国壮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我背,乃至世世代代的人共同目标,共同理想。唯有如此,我们的国家才会越来越繁荣昌盛,才会越来越强大,我们的人民才会越来越幸福。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