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本书的后面都有一位你的人生导师。让你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他可以走进你的内心,让你自己能够敞开心扉与自己对话,发现真我。
看完《被讨厌的勇气》
让我第一次有了从过去的经历中走出来的感觉。
让我第一次真正学会打破自己的玻璃心,更加自信。
让我第一次深刻的明白了自己是谁,为谁而活。
第一次让我深刻的懂得了自己的价值和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一、它教会了我,从过去的经历中走出来,活在此时此刻,活在当下。
在我看《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之前,我是一个相信因果论的人。
过去经历的人和事,曾经受的伤痛,让我一直耿耿于怀,为什么总是遇见这样的人,为什么总会经历一些不顺心的事。却相信是因为过去这些经历,所以才会有现在这样种种。
然而阿德勒在否定心理创伤学的时候说了下面这段话:
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这并不是说遭受了大的灾害,或者是说童年时期受到的一些虐待之类的事件,对人格形成毫无影响。相反影响会很大,但关键是经历本身不会决定什么,我们给过去的经历赋予了什么样的意义,这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生活。
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有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在此时此刻如何生活。
你是不是有过这样的经历?
对过去经历的人和事总有种放不下的执念。
把曾经让自己痛苦过的经历,一遍遍的讲给别人听,不断的诉说自己的痛苦故事,或者是自己在脑海中一遍一遍回忆那个画面,就像看自己自编自导的电影一样,然后让自己循环不停的去感受当过去那份痛苦。
从没有想过这样做能给自己带来什么?
这样久了你会发现自己越来越痛苦,因为你在做一个重复的事情,重复是有力量的,他会加深你对痛苦的记忆,他会让你的大脑认为这件事情对你来说很重要,同时,它也会吸引更多不好的事情或者是人到你的身边,这是吸引力法则。
诉说过去的痛苦或者是在心理不断的去回忆循环播放过去的痛苦画面,只会让你对痛苦的感受越来越深,你会慢慢的发现你的生活中痛苦也越来越多,到最后你甚至发现你的生活好像没有了开心,没有了喜悦,没有了幸福,所有的事情都不能顺心顺意。
事实是真的这样吗?
在看了《被讨厌的勇气》后,我发现其实并不是的,只是大脑的惯性欺骗了你。
现实是你现在就可以嘴角上扬你可以微笑,你可以哈哈大笑,你可以去唱歌,你可以跳舞,你可以对你喜欢的人表达你的爱,你可以去拥抱你的孩子说你爱他,你可以开心,你可以觉得喜悦,你可以有很多选择权。
这个世界有360度的视角,每一件事情都有它因阳两面。你是站在什么样的角度去看待这件事情?
去看待他的哪一个面,这个完全取决于你。只是有的时候我们看到阴的一面多了,慢慢的我们会忽略掉阳的一面。
当你有一天实在忍受不了了,你去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忽然你会有一种如梦初醒的感觉,为什么自己一直活在过去,为什么没有好好的去珍惜此时此刻呢?
而我就有种从黑洞里走出来的感觉,外面的世界有鸟语花香、莺歌燕舞、溪水潺流、蓝天白云,世界很大,而你却活在过去的受害者角色里,只看到一个点,一个的画面。
从此刻开始,聚焦此时此刻,认真而谨慎的做好现在能做的事情,不念过往,不畏将来。
二:打破玻璃心,赶走自卑,拥抱自信
1.正确认识自卑感
当在抖音或者是朋友圈看到同龄人活跃的姿态,忽然就感到非常自卑。你会问自己生活在同一个时代的人那么活跃,而自己究竟在做什么呢?
当看到身边的朋友都在不断的成长,不断的进步,变得越来越优秀,会忽然间觉得很迷茫很焦虑,很自卑。
被别人说长得丑,被别人说个子矮,被别人说学历低,被别人说掌心向上,被别人说不会穿搭,被别人说收入低,被别人说没本事……。总之哪里都很自卑。
过去我害怕自卑,更害怕别人说我自卑。
因为过去我觉得自卑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东西,是从小到大种种的经历,造就了我现在的自卑。
但是阿德勒告诉我们说自卑感人人都有自卑感,本身并不是什么坏事。
不管家产万贯的企业家,人人惊艳的绝世美女,或者是奥林匹克冠军得主,大家都多多少少的受到自卑感的困扰。
阿德勒说:只要处理得当自卑感也可以成为努力和成长的催化剂。
生活中,如果我们无法达成理想的自己,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
比如,越是有远大志向的厨师,也许就越会产生还很不熟练,或者必须做出更好的料理之类的自卑感。
或者是我们之前穿搭的衣服不好看,但是我们可以努力去学习如何穿搭更好看。
可以说自卑感在一定的程度是可以激励我们向更好的方向和目标去改变,去进步。
在这个世界上,性别、年龄、知识、经验、外貌没有完全一样的人,我们应该积极看待自己与别人的差异,我们虽然不同,但是平等。
无论是走在前面还是走在后面,都没有关系,我们都走在一个并不存在纵轴的水平面上,我们不断向前迈进,并不是为了与谁竞争价值,而“在于不断超越自我”。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比较。
因此,关注我们可以改变的,改变我们能够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并赋予它有意义的价值。
什么是不能改变的呢?
比如说一个男士身高1米55。正常情况下,他非常想渴望再长高20厘米,这样会觉得他的人生会拥有更多的可能性,会更加开心。
但是他的朋友告诉他说:长高干什么呢?
你可有让人感觉轻松的本事呢。是的,高大强壮的男性,本身就会给人一种震慑感,而另一方面矮小的是他却能让对方放下警惕心理。
如果总让人感觉轻松,或者不让人感觉太有威慑力之类的角度来看。自己的身高也还可以成为一种优点,虽然这只是一种主观臆想。
但是主观有一个优点,那就是可以用自己的手去选择,把自己的身高看成是优点或者是缺点,全凭自己主观决定。
问题在于我们如何看待这种身高以及赋予它什么样的价值。
2.放下别人的课题
有一位年轻的朋友,据说他年少时代总是长时间对着镜子整理头发,于是他祖母对他说,“在意你的脸的人只有你自己”,那之后他便活得轻松了许多。
他的一句话爆出了课题分离的核心。看到你的脸别人怎么想,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
因此在生活中,如果别人去否定你,比如说说你长得丑,说你比较矮,那这些都是别人的课题,别人怎么想怎么说,我们没办法左右,但是我们可以决定我们自己的课题。
当你去直播,别人去嘲笑你。
当你在朋友圈去卖东西,别人屏蔽拉黑你。
当你去销售一个产品,别人拒绝你,
不管别人怎么评判你,别人以什么态度对你?我们都不要有玻璃心,因为那是别人的课题,那只是别人的价值认知体系和他的内心需求的一个折射。
我们只需要做到:
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
3.建立人生和谐的生活方式-打破玻璃心
犹太教文中有这么一段话:
假如有10个人,其中势必会有一个人,无论遇到什么事都会凭批判你,他讨厌你,你也不喜欢他,而且10个人中也会有两个人能够与你互相接纳一切的好朋友,剩下的7个人的两者都不是这种时候,是关注讨厌你的那个人还是聚焦非常喜欢你的那两个人,抑或是关注其他周围大多数的7个人?缺乏人生和谐的人,就会只关注讨厌自己的那个人来判断“世界”。
三、只要存在就有价值
不用行为标准,而是用存在标准去看待他人,看待自己。不用他人做了什么去判断,而对其存在本身表示喜悦和感谢。
因此,只要我们活着就是有价值的
普通不等于没价值。
最后以今天《被讨厌的勇气》思维导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