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论语别裁》读后感6

《论语别裁》给我的感觉就是烧脑,从题目到内容,完全是一个新鲜的“生命体”。“颠覆”一词可以完美勾勒我的感觉。不论是《论语别裁》还是“百家讲坛”中各色人物对于文学经典的解读,我看到了个人色彩,也许这就是莎翁口中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从中我也学到了很多不知的东西:单从题目来说,“别裁”一词我不不理解,当时还在猜测是不是“别出心裁”,后来上网查阅才知道原来是“鉴别裁定优劣,决定取舍(多用作诗歌选本的名称”;“革命”一词我一直理解为“起义”“斗争”,没想到是老祖宗的东西,出现于《易经》一书中,从来对这一词不作过深的思索,查阅才知,“命”是天命,古代天子受天命称帝,改朝换代也就是变革天命,故而是“革命”……

书中“以经解经”的态度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把原文读熟了,本身的语句思想,在后面的语句中就有清晰的解释。文本需要读与品,语文阅读也是如此,需要多读,方能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很多学生在解答赏析句子,品味情感题时,一时无措,即使将答题套话背得滚瓜烂熟。其实还是没有理解文本,很多答案如果联系前后语句,也会在书中发现。你读或者不读,答案就在书中,不消不灭。

读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句,南怀瑾先生说到,照古人的注解:“凡靠薪水吃饭的,遇上了穷的那几天,朋友要来家里吃饭,那是痛苦万分的,所以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惨乎’绝不是不亦乐乎。”对于这样的解答,我难苟同,但凡交心的朋友,相逢岂会只是为了一顿饭食?志同道合的人为“朋”,因而更加强调精神上的契合,物质对于他们来说只是次之。朋友一相逢,聊的是个自的近况、思想、收获以及对彼此的安慰与祝愿,谁会在意“吃”?为给朋友准备饭食而发愁,想必来的朋友也一定看重“吃”的份量。按照南怀瑾先生的思维摸下去,我是不是也可以说,“许久不见的朋友,势必会带着厚礼来作客?”抑或是“看着朋友家贫困,客人反客为主,请主人家吃饭。”如果是这样的话,我想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友谊就推翻了“不亦惨乎”的诊断。幸好在“寂寞的享受”一节中南先生提到了“人生得一知己,死而无憾。”又给出了“不怕没有人知道,慢慢就会有人知道。”的解释.

书中的很多东西也不是我一时半会能够完全消化的,很多地方也是“不求甚解”,以后再读还要精雕细琢一番,去消化一些新鲜的“食物”。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论语别裁》读后感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