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而教,整合阅读促探究

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近几年的教学研究和实践证明,聚焦文本核心价值,有效整合阅读是探究性学习的一条有效途径。下面,笔者结合八年级上册《藤野先生》一课的整合教学,具体呈现整合阅读教学在促进学生探究学习方面的作用。

整合文本:

《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节选)《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节选)

整合议题:

跟鲁迅先生学些老师

教学过程:

一、自主阅读

阅读《藤野先生》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三味书屋”部分内容,自主思考下列问题:

(1)这两篇文章中,鲁迅先生深情回忆了自己的老师。比读两文,你发现鲁迅都写了有关老师的哪些事?试着概括。

(2)同样写老师,鲁迅先生在两篇文章中运用的写法有哪些异同?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要在学生充分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开展。选择同一作者的同主题作品进行比读,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明晰的问题引领,能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有的放矢,也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活动

    1.故事导入,聚点探究

导语:鲁迅先生的老师章太炎逝世后,国民党反动派把他打扮成“纯正先贤”宣布要进行“国葬”;有一些报刊也贬低诋毁章太炎,而早年革命家的章太炎被掩盖起来。于是,鲁迅不顾病重,于逝世前10天写下了著名的《关于章太炎先生二三事》为自己的老师鸣不平。写完以后,鲁迅仍觉意犹未尽,又于八天以后,着手写《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两天之后,鲁迅遽然离世。因此,可以说,鲁迅一生的写作,是结束在对老师的追怀上的。鲁迅先生写老师的文章有三篇,(屏显篇目)这节课我们跟着文学大师鲁迅先生学写老师。

(设计意图:用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快速进入课境,同时与后面教学环节的展开相呼应。)

2.多元探究,初步求同

快速浏览《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我”和老师交往的部分,说说这两篇文章都写了老师……可以从事件的选取与安排、人物的描写与刻画、情感或感受的抒写等角度探究。

这个环节目的是概读文章,让学生初步尝试用整合比较的方式审视两个文本,激发起学生的探究兴趣。通过学生的回答,可以了解学生“在哪里”,为下一步教学疏密绸缪。比如,学生说到,两文都写了老师的外貌、言行,写了和老师的初见、交往,写了老师对“我”的教育和影响等。由此可见,学生通过课前的自主学习,能基本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旨。那么,课堂教学的重心就应该放在作者言语方式的学习上。正如王尚文教授在《试论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中所说说,言语形式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教学内容,通过课文的言语形式去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特征和优势所在,语文教学必须以言语形式为纲来开展课堂教学活动。

3.聚焦探究,层层深入

活动一:给老师画个像

(1)指名朗读两文写老师外貌的语段。(屏显)

(2)思考:两文都有对老师的外貌描写,请你从所写内容和写作方法上比较异同。

(3)教师根据学生的表述总结。同中比异:两位老师都瘦,都有胡须,都戴着眼镜,但是这两位老师给我们留下的印象迥然不同。因为鲁迅先生抓住了人物特征,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就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屏显白描手法的特点)

(4)再读,异中求同:鲁迅先生写老师不是静态的描绘,而是把老师放在事件发展的动态过程中来写。总结规律,给老师画像如何突出特征、有立体感呢?秘诀是用白描手法画像,在动态中画像。学到这样的写作规律,马上练一练,让学生也用三五句话,说说自己的某个老师,同桌互猜是哪位老师。

(设计意图:孙绍振教授说,整合提供现成可比性。把表达特点相同的文段呈现给学生,让其比较求同,有利于学生深入探究言语规律。)

活动二:给老师拍镜头。

研究鲁迅作品的学者们发现,鲁迅先生写人物,常常用镜头式写法。那么怎样用镜头表现人物呢?

(1)选组镜头。

①为了拍一部名字叫寿镜吾老师的微电影,鲁迅先生选了这几个镜头:恭敬拜先生、好奇问怪哉、挑战对对子、翘课师发怒、师生齐读书。那么给《藤野先生》拍电影,鲁迅选了哪几个镜头呢?让学生概括作者和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

②统揽两组镜头,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这样组合镜头?调换一下次序可以吗?学生思考,讨论。

③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两文安排典型事例的秘诀:遵循体式,即回忆性散文的特点,按时间先后排列——由初见到相识到相处再到离别、回忆欲扬先抑,初识或严厉或寒碜,形成情感波澜,构成前后对比,为后文的表达蓄势;详略有致,行文走势逐渐趋向高峰;写师亦写“我”,事件推进中暗含“我”的行为特征和情感变化。

④练习尝试。让学生用小标题的形式写出与老师交往的三件事,并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和同桌交流解说,这样排列的原因。

(2)展开镜头

出示三个镜头:“添改讲义”“纠正血管图”“好奇问怪哉”(屏显内容),让学生自主朗读,比较发现:鲁迅先生是怎样展开镜头的?

引导学生发现段落构成的相同之处:第一步先叙述,交代原因、背景等;第二步,对老师言行神态等进行细致的描写;第三步,写“我”的感受,可以是心理描写,也可以是议论性的文字。

学了规律,马上练习。这一次,用文章来练手。出示《藤野先生》中“匿名信事件”的语句:“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终于这流言消灭了,干事却又竭力运动,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结末是我便将这托尔斯泰式的信退还了他们。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学生发现,这个事件有叙述有议论,但缺少了对藤野先生的描写。这个过程中藤野先生做了什么?请学生给藤野先生补写一个外貌、语言、动作或者神态描写。

(设计意图:通过“选组镜头”“展开镜头”两个层次的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典型事例的内在顺序和段落建构,解决学生单一罗列事例、不会展开段落、文章写不长写不饱满的写作难题。多个文段整合比读,从不同角度引导探究,能激发学生持续思考、深入思考,使课堂学习效益最大化。)

活动三:朗读·发现

这个活动,由技法的学习上升到情感的融入。活动方式是,以读代析。出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中的议论抒情句,男女生分读、师生共读。形式如下:

男: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女: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

齐: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男:考其生平,以大勋章作扇坠,临总统府之门,大诟袁世凯的包藏祸心者,并世无第二人;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者,并世亦无第二人。

齐:这才是先哲的精神,后生的楷范。---《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

读完,说发现:鲁迅先生写老师的文章,都……师生共同总结规律:鲁迅先生写老师,都饱含深情;都有叙有议;都从当时“我”的视角描述老师;都从现在“我”的视角评价老师;都客观真实地展现老师的性格和品质;都通过叙写老师彰显“我”的情志。

(设计意图:回忆性散文的双重视角特点等相关体式特点,在诵读求同、师生对话中要自然融入;典型事件、细节描写、人物描写方法等言语规律,在层层深入的探究活动中逐渐明晰。)

4.课堂延伸

钱理群教授说:鲁迅先生不是一般的文学家,他的文章最具原创性和民族思想性。这节课我们整合了鲁迅先生的三篇文章,读出来了言语表达的技法。随着阅读的深入,你会读懂鲁迅更多,也会读出更多思考和启迪。课下,请大家读一读《呐喊》,进一步感知鲁迅先生的人格情怀和言语特点。

三、教学思考

《藤野先生》这样的经典名篇,无论从哪个角度去看,都有无尽的教学资源。但是,哪些教学内容是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域,哪种教学方法更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养成呢?教学实践证明,选组适切的文本或语段,开展有深度的整合探究活动,课堂教学更有效。

潘新和教授说,教师的教学智慧、能力集中体现在“转化力”上,即借助读写听说以及各种语文活动与教学方法,使文本中的知、情、意、能等写作素养转化为学生的素养。在教学活动中,整合探究阅读把文本中作者隐性的思考、默会的表达,转化为显性的言语规律,学生获得了看得见的成长。

整合阅读教学聚焦一个议题编组文本,形成有指向性的阅读场,通过有思维力度的探究性活动,引导学生在联结比读中逐步构建起个体的言语经验,最终形成相应的语文经验。由教学案例可知,整合阅读教学指向于学生学会阅读,学会思考,学会探究,是“为学而教”的一种阅读教学路径。

[本文系2020年河南省教科所十三五规划课题“初中语文统编教材整合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020YB1156)的研究成果]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学而教,整合阅读促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