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衢州20年(二)-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生活

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生活

--我在衢州20年(二)

从八百里秦川的十三朝古都西安来到江南的衢州,还带来了在吴忠上初一的弟弟秦东平,因为当年父亲不在了,母亲上班,家里姊妹多,小弟的初中课程没有人能辅导,母亲说你带到南方,让他跟你好好学习。来到了衢化我的首要任务是安排好小弟的上学,过来之前,我爱人已经托人联系学校,因为弟弟的户口不是衢州,衢化子弟中学是进不去,还好离我们衢化不远有一所官碓中学,詹校长人很好,我们也聊的很投机,没有收什么借读费,安排秦东平跟初一班就读,当年初中只读2年。

我的第2件事就是适应工作环境和这里的生活,当年,衢化的职工都是按工龄,论资排辈等着厂里分配住房,大部分职工家庭租住在厂区周围农民的房子里。

1979年的10月中旬,我从西安临潼来到衢化,爱人快要生小孩了,还住在集体宿舍,我来了后在衢化附近的官碓村租了农民的2间房,房子就在白沙溪的西边,当年的房租很便宜,一个月只要3、4元钱,就是这么便宜,也是月工资的10%了。

官碓村位于衢化职工医院南侧,过去文昌路的尽头就连接官碓村的村道,这个村子东、南、西三面与溪东埂、普珠园、缸窑、上祝等村相连,北临衢化集团公司南大道(过去是一条从公司机关办公大楼到职工医院的小道)。这个村始建于明朝,官碓村中有条河叫石室堰贯穿南北,当时百姓聚居于此,创建水碓椿米,但受到官吏的阻挠而未建成,后有一个在西安县(即今衢州)任书吏(文书档案管理员)的徽州人,到这里创建水碓,因而得名“官碓”。官碓村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因自然地理的优势(水陆交通便利),逐步形成了一个小码头,人们可以从这里乘船直达衢城。

1981年我调到衢化的时候,女儿已经1岁半了,岳母从武义过来帮助我们带女儿,原来租住在厂区较远一点的官碓村农民的房子,已经搬到了离厂区更近的“塘铺村”姓郑的房子,租住的房子是个老房子,有一大间和一小间,过去做厨房,烧柴,房屋的墙都被熏成黑的了,房子低矮,潮湿,门口还有一口小水塘,我们一家5口住在这里。1982年5月由于大雨,房子灌进了很多水,地上的鞋子都飘起来。这个房子的西边约100米左右就是衢化电影院(照片1),东边50米就是灯光球场的西门,东边靠近中央大道的是当时的衢化职工大学和电视大学,现在这个村子已经不存在了。出门向南就是中央大道,沿着中央大道向西到厂区,去厂里上班很近,道路畅通,每天上下班的时间,中央大道都是人,过去的人们上班步行的较多,骑自行车大约5-6分钟,步行10多分钟可以到合成氨厂上班的地方。那个年代自行车很难买到,我来衢化时托亲戚在吴忠买了一辆杂牌的28寸自行车带了过来,质量一般般,能骑着代步。

照片1 衢化电影院

租住的房子是差了一点,但这里的其他生活还是很方便,住的地方向东300米就是工商银行、衢化商店、邮局、棉布商店、衢化理发店、新华书店和衢化招待所等,这里是衢化生活区的中心。过中央大道向南100米就是衢化老菜场(照片2),当年这里的蔬菜都是农民自己的自留地种的,新鲜,价格也是随行就市,鸡鸭是自己养的,鱼虾也是乌溪江和小河沟里抓的,只是粮食和油、肉是凭票供应。当时我和爱人2个人的月工资加起来也不到100元,5个人吃饭啊,好紧张啊,粮食倒是没有问题,只是粮店里卖的米都是产量高的早稻米,有时候有好一点的中稻米,要买梗米是要发票的。1981年的早米是0.13元/斤,梗米(晚稻米)是0.18元/斤,猪肉的价格是0.8-0.9元/斤。好在月月有保障,厂里过年过节还有鸡蛋、海鲜和啤酒等一些食品分,各分厂是不一样的。老菜场再向南200米就是衢化生活服务公司的煤球厂。

当年可没有煤气、天然气,电饭煲好像也还没有流行,每家做饭都是用一个小的烧蜂窝煤的炉子,每天做饭烧菜可是问题,太慢了,好在每天去厂里上班,把米饭带到厂里去蒸,每个车间都有蒸饭箱,上班把加好米和水的饭盒放在蒸饭箱就可以了,到时候会有人在规定的时间把饭蒸熟,也可以在厂里的食堂买馒头、包子等饭菜带回家,下班回家只是炒菜,家家户户都是这样。蜂窝煤的票是厂里发的,用自己厂里的粉煤和渣煤生产的,质量好,容易点火,烧起来火力旺,另外买煤球要排队,自己找车拉回家,这就是生活。

照片2衢化老菜场

到了南方学习的东西可多了,首先学习人们的思维方式、工作的态度和做事的认真精细,这些对我都是很大的挑战。我在北方出生、长大,又在那里生活工作了10多年,许多东西有些粗放,哥们义气比较重,有许多东西已经形成了定式,人们都说人到了20岁以后很多东西是很难改变的,特别是性格。

当年衢化已经是建厂20多年的大型化工联合企业,他的规章制度多且都是极其严密,特别是去生产车间,要带安全帽、穿好工作服,如果生产操作或检修过程稍有不慎就会发生不可想象的结果。我过去的十多年的野外工作、大学学习和研究队的工作,都没有严格的8小时工作制,也没有每天严格的上下班时间和考勤制度,已经有些散漫了。来到衢化每天的上下班时间必须要严格遵守,迟到早退都是不容许的,不去上班,没有请假就是旷工,要扣除工资和奖金。

1981年的5月5日,我到合成氨分厂生产技术科上班。生产技术科的办公室不在合成氨分厂部大楼,是在一进衢化厂区的大门(照片3)左手边的一座3层小楼,我们的办公室在一楼,2-3楼是合成氨分厂里的倒班宿舍,家远的职工要上大夜班的可以申请在这里休息。这里距合成氨分厂的厂部大楼也就300多米,科里有十几个人,主要是从事化工工艺和化工机械的技术人员。

照片3 巨化集团有限公司厂区大门

合成氨分厂的资料室也归生产技术科管理,资料室有图书、杂志和各种基建、技改图纸,只有2名管理人员,要管理图书资料,还要负责晒各种蓝图。

从北京二机部调回来的衢州人张锡华,他是搞软件的,也安排在合成氨分厂生产技术科,比我早来了半年。

新的环境,新的工作,我再也不是一个人生活了,面对家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孩子的抚养和教育等开始了我全新的生活。

唐伯虎有诗(除夕口占)曰“柴米油盐酱醋茶,般般都在别人家;岁暮清淡无一事,竹堂寺里看梅花。”

2020.06.06农历庚子年闰四月十五日忆记于杭州

注:照片均选自网络。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在衢州20年(二)-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