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探求有关自己的三个问题:1、为什么会头脑空洞那么长时间?2、为什么会在相同的坑里反复栽跟头?3、什么才是该有的姿态?
经过学习和梳理,我把我的经历分为“自我三段论”:真空型自我、防御型自我、成长型自我。(真空型自我是我起的名字,其他两个是心理学用词)。
一、真空型自我
真空型自我,就是内核空洞,徒有一副外壳。真空型自我没有目标、没有想法、没有努力的动力和方向、听不到源于自己内心的声音。自己的时间可以被他人无限制挤占;自己的情感可以被别人无限制抽离。
为什么会内核空洞呢?因为,没有启动发动机。人的内驱力就是发动机,包括:理智、恐惧和欲望。任何一个发动机都没有发动,人就象无根浮萍,随波逐流。
“真空型自我”这个词是我发明的,因为我就这样真空了很久。我也一直在好奇,为什么真空了那么长时间而不自知。
经学习,在包括德韦克教授在内的诸多理论,将安全感放置多米诺骨牌的第一个的位置。我总结如下:妈妈给孩子无条件的接纳和肯定,孩子在充足的安全感环境中,所发展出来的探索世界的本能是自主自发的,不需要考虑别人的评价,自主性就出来了。把限制和困难当作挑战。能力出来了,盛任感就出来了。往复循环,他的安全感就从母亲转移到自己。正循环的成长型思维:安全感-自主性-盛任性-自我安全感的位移。
这个推理好像很充分,可是放在我的例子里就不适用。我认为,我之所以真空就是安全感十足。我的原生家庭给我安全成长的环境;大学毕业包分配,工作也安全感十足。安全感让我缺少必要的理智和目标、缺少野心和欲望、缺少焦虑和恐惧。
所以,在我认为,应该让渡一些安全感,给理智、恐惧和欲望一些空间,让他们激发自我的成长。这个只是我自己的想法,还没看到相关的理论依据,所以,只是我的想法而已。
我的自我发现,不是来源于安全感,而是来源于挫败感,挫败感首先迎来的是一个防御型自我。
二、防御型自我
上班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处于防御型自我阶段。有这些表现、症状:
1、二维法看待复杂世界。摔跟头了,就认为“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把我和举世众人置于对立面,固执地认为自己是对的,对立面是错的。对于挫败,习得性用语是“我已努力,毫无私心、内心无愧”。这,竟然成为~我有可能看到更多可能性的铜墙铁壁。
二维法是非黑即白的,带有立场的思维模式,或敌或友,关闭~开放包容心态、开启~防御对抗心态。
2、成功思维替代了成长型思维。我把我的历程过成了里程碑一样的各个节点。于是,考上大学~就算大功告成;工作进职~就算大功告成;然后,就期待着另一个大功告成~退休!
现在看,考上大学只是深入而全面自我学习的起步;工作进职只是深入而全面社会学习的起步;哪有什么退休,人是用一辈子来成长的。所以原先认为的终点~其实都只是一个征程的起点。终点思维不需要成长,起点思维才需要成长!
3、维护自己脆弱的高自尊。越是碰壁,越没有从怎么在现实问题中~获得高效解决问题的角度思考问题。而是,越给自己添置很多维护高自尊的标签。标签之后就是各种自我设限,“不适合这这那那,如果这这那那了,就不再是我了”。我的挪动空间就被自己挤压殆尽。
4、总是揣着问题,四处询问,“碰到这样的问题,你会怎么做”?询问的同时,其实是拉选票,期待和自己共同战队的答案:“我没错吧?是我生不逢时吧?我是受害者吧?等等”。其实,其中得到的中肯建议是有的。但是固步自封的自我,会选择性关注别人的回答~选择自己想听的、摒弃掉真正触发改变的建议。
那些年,工作很努力、也总受挫,但最大的遗憾是没有在过程中生发出成长型思维。而,越是挫败,越固守自己,在防御型思维的怪圈里而不自知。很少能与现实的互动中,获得一面照到自己的镜子;没有在做不一样的事情中探求更多的可能性、更好的结果。于是,坑还是那个坑,反复栽。“不二过”是需要警醒和智慧的,我却接二连三。
那时候,有自我,但是自负而僵化,缺少弹性,缺少成长的空间。
接下来,仍然不是安全感,还是挫败感,让我终于走上了成长型自我的道路。
三、成长型自我
刚到审计时,用一个字来形容我~就是“闷”。高高的大楼和隔离的板位,都让人感到“闷”;他们说话行文都是那么严谨,我的嘻哈风在几次交锋下失利了;他们的严谨在我看来就是咬文嚼字,一个用词都能推敲和讨论一气;领导对我有期待、同事对我有观望、而我又常常失利。所以,“闷”是我唯一的选择。
那时,觉得审计部的女孩都更像是女孩,温文尔雅,说话声音柔柔弱弱,穿衣打扮都职场公主风,而我的存在就是一个另类。在自己闷到快消失的时候,把自己同化是最想做的事情。于是,我把自己也调整到他们的形象,穿着圆圆的白色的小翻领毛衣,说话文邹邹的,谦卑和专业的。那段时间,感觉以前风格的衣服过于硬朗专业,不适合这里,于是买了很多新衣服。穿在身上,有些别扭但可能和这个环境更融洽。
在全新领域~化整归零是对的,但我不仅是业务方面、审计思维、文案写作上化整为零,我把自己囫囵个都归零了。找不到自己了,按照别人的方式说话、穿衣、写文章、行事。
但那段时间也是我的成长思维的起步阶段。现在读了些书,其中,成长思维是我最受益的,所以,也是最值得反思和总结的。
为什么当时会形成成长型思维:
1、受挫感起到了正强化作用。自我标签和自我实力之间的差距,需要在自我成长中填实。这是初始原动力;
2、空间感让人有调整的弹性和可能。审计是项目制的,项目结束后有时间和空间,用于反思、总结、填补不足、提升,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良性循环过程;
3、和同事一起共事是打开心智的关键环节,开始诧异同一件事情,大家不同的看法、想法、做法,最后的结果大相径庭;原先真的没从这个角度去看过。原来,思维可以更缜密、文字可以更精准、言语可以更得当、沟通可以更顺畅、细节可以更完美、时间可以更有效、报告可以更给力,所有这些让我在对比中,看到了“可以更”的可能性,于是,更喜欢去探寻解密。看见别人之长就心存充足的好奇心,向高人不断探求~为己所用,倒是成为成长的路径;
4、在自己努力下,享受“可控范围”逐渐外延的感觉,这种感觉有隐。审计的工作只要上道儿了,努力和结果相对来说,是正相关的。任何新问题我都充满着好奇,任何权威权势我都不去畏惧。老路、老办法、老问题都填不饱我好奇的胃口。这是原动力从恐惧的像喜欢和充满热情的转化。
5、成长就是极端思想的左右调和。在定性方面,这次发力猛了,下次就发力弱了,左左右右不断寻找不偏不倚、不愠不火的温度。既尊重事实,又恰到好处,所以,很是伤神。直到走到这步,才明白为什么审计要字句斟酌,因为字句之间的差异太大了,把握好火候绝对是功夫。
再后来,我发现,我在关注问题的点、线、面上是有历史优势的;我与被审计单位的交流,刚柔并济的沟通风格,是有历史优势的。这时候,很开心看到当下的自己和历史的自己合一了。从零到一的过程,是自我成长的过程,我把自己的内核复位了,而且这个过程,增添了自己的很多新经验,新感悟。
18年,我们做案例培训及分享。领导准备邀请公司老总一起来听最后的一个案例分享。我被光荣了。前期的案例分享,大家做的都超级用心,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风格,从PPT的设置上、案例分享的情绪表达上、案例的经典和可扩展性方面等等,都受益匪浅。会后,领导在屋里好顿表扬同事A的分享,让我就在老总来那天也这么讲就行。随后,又把我喊去,反复叮嘱,又让其他人反复叮嘱。啊!晕呐!叮嘱我一次,我改变个案例,叮嘱我一次我改变个模板。领导孤注一掷地把宝押在我身上,把焦虑传倒在我这里。最后都火烧眉毛了,我还在纠结选择哪个案例好呢?
现在看来,当时最耗尽心神的,就是纠结我是做成同事A的样子?还是做成同事B、C、D的样子?
先说结果,结果是超乎我自己预期的满意,更超乎领导们的满意。现在想来,就是一个原因:因为我选择做真实的我自己。
同事A的风格是慢条斯理的,逻辑思维缜密,业务专业强、情感上是谦卑而内省的,PPT是精美无憾的。我的风格是铿锵有力、舍我其谁的、成功大于缺憾的,PPT是潦草的,但是结构设计是巧妙地。我喜欢看电影,我把我的案例设置成电影情境,事件是跌宕起伏、情节是几经反转、矛盾是升级到无法挽回、力量是疏密的角逐、从故事中展现审计思维、审计精神、审计作风、审计作用、审计风采。绝对的大片效果,哈哈!领导高呼过瘾。
自我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重拾了。意外间,重拾了一个全新的自我,这是天赐的独一无二的自我,将其内核化,并在开放和包容中~成长和探寻边界。
爱恨交织的自我
离职有些时日了,很早的同事打来电话,对我好生安慰,主体意思是“我是优秀的,是公司辜负了我”。放下电话,心理久久不能平静。我原先听这些~熟悉且耳顺,现在听~陌生且脸上发烧。那时的我是怎样的“受害者身份的存在”呀?!可是,转念想想,此时的我,离开那个心境已经很远了。深深地感谢成长中的自己。
这就是让我~让自己恨、让自己爱~~爱恨交织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