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这篇文章,心中唏嘘不已:如此完美的女子---出身非凡、长相非凡、志向非凡......竟然落得如此悲惨的下场---被曾经的恩爱夫君,下令赐死!
不知她临死前是什么样的心境?惊讶,恐慌,悲凉……或许更多的是不相信!为其一见倾心的夫君,令自己夜夜思念的夫君,竟然会让她去死?
难道她真的无感吗?丝毫感觉不到曹丕对她的疏离甚至厌恶,或是自信于自己对老公的爱可以挽留他在身边!又或是她已经认定她和曹丕已经是家人了,家人之间就应该互相疼惜……所有的这一切都是猜测,最终结果是,她死了,而且死得很惨,据说是“被发覆面,以糠塞口”。就是让她的灵魂既无脸见人,又有口难言。
这样的案例放在古代皇宫里是常见的,后宫争宠,处处心机,一不小心就会葬身于斗争之中,甄宓就是典型的一个。这说明了古代婚姻制度的残酷,不合理的制度决定了女人的幸福指数甚至生死。如果放到现代,甄宓至少不会死,因为有法律的制约。但很有可能婚姻不幸,被厌弃,因为和老公不是一类人。
曹丕奸诈,多疑,心性凉薄,争权夺势是他最大的理想。其弟曹植因一首《铜雀台赋》位居其上,心中自是不爽,欲杀之而后快。而甄宓生性善良,有大局观,自然不会离间兄弟。一心向左,一心向右,因美貌基础而建立起的感情在利益面前轰然倒地,悲哉。
从心理学上来讲,曹丕患有嫉妒妄想。嫉妒妄想,是精神病的一种症状,就是没有任何证据,却坚定地认为老婆与弟弟曹植有染。其根本原因在于对弟弟的嫉妒。虽说已经位居高位,但在自己弟弟面前一直不自信,曹植的文采远在其上,深得父亲喜爱。曹植一首《铜雀台赋》技压全场,被父亲官封平原侯,位居其上,更是引发了旧伤。嫉妒伤痛无法缓解之际,不明就里的甄宓又说了曹植的好话,更是加重了他的羞愤之情,莫须有的罪名赶紧给甄宓和曹植扣上,以解心头只恨。对于这个罪名,甄宓实在是冤枉。也是曹丕太自我,太薄情。
放到现代,如果一对夫妻只是因为对方的容貌或者经济而结合,等激情逝去,爱情必将沦落在柴米油盐之中。
好的爱情是渐渐发现对方的好,除了容貌,对方还有温柔,可爱,宽容这些美好的一面。理解,信任这些好的品性会增加感情,理解对方的发心,信任对方的人品,不会因为对方的某些话语一时对不上胃口而否定这个人。
婚姻需要经营,需要信任,需要有一份心放在对方身上。婚姻里不仅需要善良,大格局,还需要有识人之心,防范之心。遇到良人尚好,处于乱世,所遇非人,更要谨慎。
婚姻里如果遇到同频的、三观相合的人,你说什么对方听得懂,他说什么你点头微笑,那么自然会越来越恩爱,结局也是好的。得成比目何辞死,愿做鸳鸯不羡仙。这样的感情羡煞旁人。
万一遇到不同频的人,会怎么样?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根据节节攀升的离婚率来看现代社会大部分的婚姻处于这个状态。你说什么对方否定打击,他说什么你也不认可......这样的家庭一定会鸡飞狗跳,热闹非凡,更别提什么幸福感了。如果遇到这样的婚姻,作为一个女人你会怎么做?
在曹植事件中,如果甄宓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危险境地,她可以说曹植坏话,完全随顺老公的心意。可是这样做的话,她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一个自己都不认识的自己。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这样做,随顺罢了,多简单,多省事。但是你消失了,你成了一个模糊的存在。要这样吗?
有人问复旦大学教授陈果:“别人喜欢你和自己喜欢自己,哪个更重要?”她回答说:“两个都重要。但在两者不能兼顾的情况下,自己喜欢自己更加重要。”婚姻中亦是,如果和另一半不能保持观点一致,宁愿选择认可自己,喜欢自己更重要。
莫言说:“在喜欢你的人那里,热爱世界;在不喜欢你的人那里,看清世界。”真正在乎你的人,会用你需要的方式理解你;不在乎你的人,会用她习惯的方式对待你。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任凭你怎么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又如何改变自己去迎合他们的期待,不理解你的终究是不理解。如果是这样,不如做自己吧。拥抱生活中的不完美,不解释,不讨好,不一世卑微。
每个人都有价值,每个人都有价值感。只是有的人价值感低,有的人价值感高。价值感高的人,会呈现一种旺盛的生命力,蓬勃的生命力,我是好的,我值得最好的!有了这个状态,即使另一半与你不同频又如何?无条件的自我接纳,足够高的自我价值感,不自我攻击,自信有主见,发自内心的配得感,关系里不惶恐不焦虑,安全感强。竭尽所能的自我成长,去做想做的事情。有了这些,即使一个人过,又何尝过不好呢?
男人是需要被女人引导的,是需要寄托给女人灵魂的,而不是本末倒置。愿我们以这个故事作为教训,做好自己,成就美满婚姻。
她在曹操的心上,曹丕的床上,曹植的笔上,这个比貂婵还美的女人,活成了三国最大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