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用"艺术"毒杀广告

所谓荒诞,就是广告人以为自己在搞艺术,而电影人以拉广告、拉赞助为荣。

文艺青年进入广告业是有风险的,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行业。

众多文艺青年前赴后继地投身广告行业,主要是被其"创意行业"的标签所吸引。而这也是悲剧的根源。当他们发现广告更多的只是一个销售行业,而所谓的文案创意,与大街上小贩的吆喝大同小异时,会有深深的上当受骗的感觉。

当然,广告行业的好处就是自由。铁杆儿的文艺青年,可以选择逃离这个披着创意外衣实则铜臭不堪的地方。而其它人,也可以把文艺变成自己的爱好,同时委身于广告的商业本质。

但是,近来有一种不太好的倾向,那就是越来越多的艺术人士投身到了广告圈。与文艺青年不同,他们不是行业菜鸟,而往往顶着众多的光环和名头,也有相应的话语权。在他们的驱动下,广告行业开始兴起了文艺风,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忘却了商业的本质。

忽略产品特点,只顾把玩调调

艺术家看重的是作品的调性。而"广告艺术家"们也不例外,在他们眼中,一则60秒的电视广告,或者说一个杂志的整版平面广告,都是一个个独立的作品,是他们眼中无可取代的艺术作品。

这样一来,就生产出很多我们看不明白的广告。它们看起来美轮美奂,但就是不知道是卖什么的。就好像街边的小贩在朗诵莎士比亚的台词一样滑稽。

比如今年春节,我们全家坐在电视前面,被一则至少60秒的电视广告震撼了。好像是叫"属于我们的时代"吧,里面一个个小青年从沮丧到奋进,真是充满了正能量,看到第55秒左右的时候,我们一边感叹着"央视的公益广告拍的越来越好了",一边去餐厅下饺子⋯⋯直到后来这广告不知道重播了多少遍,我才发现他是国内某杂粮手机推出的广告,在最后的几秒钟,有它的logo定格。而那不怎么上网的亲戚们则疑惑不解地问道:"这个是卖什么的?"

广告的目的是推销产品。如果连产品的特性都没有阐释清楚,就开始玩调调、玩价值观,那无异于空中楼阁。

说实话,玩调调最多的还是豆瓣上的广告。无论点进去是卖牛肉干的还是卖汽车的,在豆瓣主页上面的广告图,都是一副文艺的强调。这当然是为了迎合"豆瓣——文艺青年集散地"的定位。但在我看来,也有点过了。因为即便吸引了点击,如果心理落差过大的话,转化也好不了。

玩结构玩悬念,让受众猜猜猜

判断逼格高低的一个标准就是——你的弯弯绕够不够多。《格调》这本书的作者就说过,一个真正的"看不见的上层阶级",他家门前的车道一定不是笔直的,而是七扭八歪地绕过去,这就是逼格!

艺术作品也一样,一部小说让你看到最后一刻才恍然大悟,那一定是好小说;一幅画令每个人都能看出不同的东西,那注定是名画。

但是,广告的特点注定了它就是"俗"文化的代表,它不是艺术作品!

艺术作品是让人掏钱去观赏的。广告呢?是掏钱购买人的时间和精力,强行放给人家看的。一个主动,一个被动,怎么能一样呢?你不能要求电视机前吃着瓜子正在抱怨电视剧被广告打断的观众,以欣赏《蒙娜丽莎》的心态来观赏你的广告。这就是广告的命运,它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直接的语言和画面,抓住受众的注意力,传递出你想要卖的产品的特点和对受众的价值。

说起来,那种以玩悬念玩结构为荣的广告的兴起,嘎纳这些所谓的广告大奖功不可没。很多失意的电影人和无缘进入电影圈的艺术学院毕业生,把获得嘎纳广告大奖作为实现自己艺术理想的另一个途径。每次我们去看嘎纳广告大奖的获奖广告,其中有半数以上给到身边的人看,他们都猜不出来这是干什么的。这样的广告,只能是创作者自己意淫的充气娃娃,当然也是那些钱多又好虚名的客户的政绩。但要说有多少传播价值?够呛!

最后,聊聊影视作品植入

大企业大集团的品牌部门,每年做广告计划的时候,估计也很挠头——年年都给老板看同样的媒体投放预算,会不会显得自己太没有创意了?

于是,对于不差钱的企业来说,任何新型的广告形式都是受欢迎的。互联网和SNS当然很新颖,但是它在预算里面占不了多少比重。所以近年来,电影和电视的植入就火了起来。

从葛大爷在后海酒吧付账时的信用卡特写,到《小爸爸》里动辄出现的泥巴面膜,再到被霸天虎灭掉的猥琐亚种男子在电梯里说的那句"别打扰我喝舒化奶",中国的影视植入广告已经走出国门,成功打入好莱坞。

效果呢?

我没见过这些广告投放的最终效果评估报告。估计肯定是借着电影票房、看片人次、覆盖国家和城市等大数据,配合当年的销售情况,做成厚厚的报告提交给企业老板后,被束之高阁了。但从我个人和身边朋友的反应来看,这种只图产品露脸的广告实在是没什么效果可言,除了培养出国内观众在观影时数广告的癖好。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影视植入广告都没有效果。要看你怎么玩,而且也要看你的产品适不适合玩。

一般来说,要向跟电影合作植入,那就别玩小打小闹,在剧本都定了之后,跟招商部门软磨硬泡,强插几个产品镜头,投入不少,效果还不好,甚至会适得其反。与其那样,还不如老老实实做贴片广告。

要玩,就玩大的。

比如之前看过一个片子,名字忘了。印象最深的就是几个贼一人开了一辆MINI COOPER,飞驰在城市的街道和地下通道,乃至地铁站里面,抢夺黄金。那几辆颜色鲜明的MINI,简直帅呆了,而且它们甚至代替了帅哥美女,成为了影片的主角。MINI的小巧、灵活、速度和防撞的特性也表现的淋漓尽致。

再有就是我们熟知的电影《穿PRADA的女王》,用一部片子诠释什么是时尚,以及穿这个牌子的女性是什么样的成功女性,有着怎样的价值观。

除非你的品牌已经到了这个地步,需要锦上添花。那就找一个好编剧,量身定制一个好剧本,再去找个好导演、几个好演员。90分钟的企业宣传片,而且还能赚票房,电视台抢着重播,这才是广告逼格的极致。

话说回来,能做到这样的企业,一般搞不搞这种植入也都无所谓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别用"艺术"毒杀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