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23给教师的68条建议 第三章写教后记和观课记

第三章写教后记和观课记

7.下节课我能教得更好

教学反思在教师专业成长中被视为重要的路径。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的“经验+反思+成长”的“教师成长公式”,叶澜教授“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的教诲,流传甚广。

写教后记,实质上是以真实的课堂情况、现象来重新“深度地”审视备课中预设的课堂,发现问题和不足,总结经验,从而不断提升备课时预设课堂的精确度,提高驾驭课堂、引领学生学习的实践能力。

教后记,从其存在的本来意义看,也如教材解读文章一样,首先是写给自己看的,其内容的核心应该关注的是“下一节课怎么教才能教得更好”。

预设时的思考与课堂实际情况的对照、评价,以及引发新的教学思考,是教后记文章的主基调。所以,写清楚教学的背景,即这节课自己预设的教学过程、策略是什么,或者说,在这节课之前,这个知识点的教学经验是什么,学生的水平、学习过程中可能遭遇的困难,等等,是非常必要的。

在做教学反思时、写教后记时,如果能够对照备课时的种种预设细致地一一探讨,那么“找不准反思点”,就很少存在了。

教育理论素养对教育实践品质的影响毋庸置疑。

建议渴望专业成长的教师要重视提升教育理论素养,尤其要主动寻求学科教学的教育理论支撑,建立自己的课程观、课堂观、教学观、学生观。

8.怎样写好教后记

主要笔墨应放在自己感触最深的地方。

第一,化整为零,深入反思,独立成篇,形成系列。

可以一个问题或现象写一篇。

总结出一个“主题”......用简练的语言把它提炼出来作为标题。

先呈现课堂教学的情境,然后从多个方面分析出现这种教学现象的原因,是成功的地方,总结出一个经验或规律,是遗憾的地方,从多个方面分析原因,提出改进的建议。

第二,少些课堂实录,多些规律总结;少些细枝末节,多些“状态观照”。

而是建议教师更要学会从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现象中发现问题,分析这种现象,研究这些问题。

第三,别让“课堂生成”喧宾夺主

当“课堂生成”出现时,评价它是不是真正有价值的课程行为,有一个原则,即“生成”的课程资源应能为预设的教学目标服务,至少不妨碍预设教学目标的达成,或者是有助于升华“课程目标”。用“课程目标”,而不说“教学目标”,是指有些“课堂生成”虽然妨碍了一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但是从课程价值实现的高度来看,对学生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是有意义的。

写教后记,一定不能忘记对教学目标本身、教学策略运用过程的深刻反思。

第四,视野宽一些,不局限于一节课。

从目前教育报刊发表的教后记、教学案例反思来看,大多是一节课、一个知识点教学后的记录与反思,而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检测,如作业设计、练习题设计,很少有呈现的。

教后记,教学案例反思的写作,研究视野应再大一些——一节课后写一写,一个知识点的教学全部完成后写一写,一个学期的教学结束后再写一写,内容应涵盖课程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的整个教学过程。

9.观课记:梦想是需要启蒙的

一节课容量有限,教学目标的设定非常关键。

对于一节课来说,核心是教学内容,即教师想要教些什么,想让学生获得什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方法,则要根据教学内容来灵活掌握。

10.如果我来教......

不管要不要发言、议课,都要求自己整理出一篇观课记。

从参与议课的角度看,写观课记就要涉及这样一些内容:

(1)找准观课时关注的点,或者说明确观课的目的,即我观摩这节课是为了什么。

有了观课视角,观课记中就要相应地重点呈现自己观察到的现象。

(2)无论什么样的观课目的,都应该先了解这节课的教学内容,自己心中要有一个教学的“预设”,即如果我来上这节课会如何设计,要用哪些方法给学生传递哪些重要信息。

这时就需要我们在观课时从执教者的教学组织中,分析其预设的教学目标、教学组织策略。

(3)观课记最重要的内容就是结合自己的观课目的,对自己研究、探讨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阐述。

一个很有效的模式就是用“如果我来教......”的话语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考。

(4)观课记还可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这里指学生的整体状态。

(5)观课记还有一个角度,就是从对一节课的研究延伸至对如何上好一类课的深入思考。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01-23给教师的68条建议 第三章写教后记和观课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