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虽迟但到,盘点古代晚婚的男女

爱情迟迟不到怎么办,不用怕,在古代也有许多晚婚晚育的名人们,总之爱情虽迟但到。

远在西周时期就有相关法律条文规定,男子三十、女子二十三才可以结婚,到了东汉时期,班固在《白虎通义》中对西周的结婚年龄有了更为详细的阐述。

先秦时期的人们认为男生在三十五岁左右才血脉充盈、肌肉坚固,而女生到了二十二岁才肾气平均,因此先秦时期的人们认为晚婚比早婚更加合适,在古医书《素问》中,也有相应的记载和记录。

这也就是为什么先秦时期的人们在三十岁左右出嫁也不会被人加以白眼,如治水的大禹、丑女钟无艳等名人,都是三十左右才找到自己的真爱并组成一个完整家庭的。

为何古代会从晚婚晚育走向了早婚早育呢?这和历史动荡有很大的关系。从春秋战国到秦再到汉朝,整个中国大陆的人口基数不断下降,为了促进人口增长,帝王们不仅采用各种政策来刺激人口增长,还将晚婚晚育改成了早婚早育。

这样一来人口的确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增长,那晚婚的现象真的没有了吗?虽然不同朝代都对晚婚设了禁令,还加以罚款,但晚婚的人仍旧晚婚,不拘泥这世俗规矩。

汉朝才子梁鸿与孟光就是早婚潮流中的逆流,两人相遇的时候早已是剩男剩女了,一个是寻求不到真爱,一个是非对方不嫁,最后梁鸿被孟光的痴情所吸引,两人终结成伴侣。后世有一个成语叫举案齐眉,就是用来形容梁鸿与孟光两人之间的甜蜜情感。

唐代诗人白居易是晚婚的代表,为了和初恋在一起,我们的老白同志硬生生等到了三十多岁,可惜最后还是未能得偿如愿,最后娶了别人做自己的妻子。

同样是唐代诗人,林逋则和白居易不一样,完全是一个不婚主义者。别人问他为啥不结婚,单身一辈子?林逋回答道,你看梅花似美人,自然梅花是我的妻子;你瞧那飞鹤,多调皮灵动,多像我与梅花所生下的孩子啊!

自此林逋便得到了一个外号——梅妻鹤子,也没有人催着他结婚了,成为了彻底将不婚主义贯彻到底的诗人。

到了晚清,国家动荡,到有许多有志之士发觉晚婚比早婚更好,因此在自己的著作中写明了晚婚晚育的优点。在往前追溯到清代乾隆时期,《医宗金鉴》(公元1742年)中就指明了晚婚的优点。

你可能感兴趣的:(爱情虽迟但到,盘点古代晚婚的男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