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想做的事,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中影指数:美国高中生巴比特,在被无数的大学拒之门外之后,不得不请求自己的好友来为自己建造一个大学网站。这所学校的宗旨就是:谁都能来上大学。没曾想......学校的名气越来越大,终于引起了正牌名校“哈门”大学校长的注意。

文 | 段笑怡

又到一年高考季。高考,被称为人生的分水岭。不管你是在中国还是外国。它都是决定你人生的一个路标。在全球,你能真正改变人生命运的选择方式,就是高考。

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推荐一部经典美国喜剧———《录取通知》

美国高中生巴比特,学习成绩令人担忧,在被无数的大学拒之门外之后,面对来自各方的压力,他不得不请求自己的好友来为自己建造一个大学网站。他找了一群志同道合的落榜生,在一栋废弃的大楼里,开始了自己的“大学生活”。这所学校的宗旨就是:谁都能来上大学。没曾想......学校的名气越来越大,终于引起了正牌名校“哈门”大学校长的注意。

有人说这是一部反智的美国喜剧,也有人说它是每个学子的乌托邦。这是一部我看完后久久不能平静的电影,中国的年轻人不缺少能力,缺的是创造性和勇往直前的激情,我们用青春来换取录取通知,大洋彼岸的他们却用青春来完成梦想。

我很欣赏这部影片的主旨--------做自己想做的,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影片将一种非现实的虚构梦想带入现实,看似空无,却营造了一场好梦,试问哪个孩子的童年理想不是自己建一所学校或者成为学校的校长。这一点,影片主人公巴比特就做到了。他鼓励每一个人学有所长,例如热爱雕塑艺术的汉斯、喜欢烹饪的格伦和热衷冥想的罗里。这样的学生,放在普通的大学会是什么样?会不会被学校贴上“异类”的标签?但是在南方哈门工业大学(简称SHIT),他们是一群再正常不过的孩子。

总觉得这个世界太缺少诗人、魔术师、艺术家和旅行者。我们都被学校贴上了“同化”的标签。教育应该属于服务业,花钱买的是经历,所以我的每一分钱都希望用在我想用的地方 虽然现实世界很难有SHIT这样的学校,但自学的过程不就是在自我创造这样的“学校”吗?

我个人认为,影片中最出彩的角色不是巴比特,而是“校长”。他原是哈门大学的创始人,因为教育的理念不同而和创始人们分道扬镳。在转行之后,他尝试了不同的工作,他告诉了很多孩子,你要成为你想成为的人,而不是分数的机器。但是他的教育理念一直不被人所理解。直到南方哈门工业大学聘请他冒充校长,他开始闪光,他和南方哈门工业的孩子一拍即合,哪怕是影片的最后,他也尽力的站在孩子一边,用实际行动捍卫着孩子的权力。

他是一个可爱、可敬的老头。人们常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一位好的老师,不仅仅是伯乐般的存在,更是树立我们人生观、价值观的朋友。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少会遇到这样的老师。不得不赞赏影片里的每一个人物,他们都是鲜活可爱的。影片通过这些“圆形人物”的性格,展示了在我们的人生活真真存在的人。或者你觉得他们就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份子,那些调皮的、成绩不佳的、上课会给老师接话但是热心的同学们。

影片中有三处令我感同身受的片段,一是巴比特把遣送大会变成了欢迎大会,里面有位同学的话使我瞬间泪崩:当我收到这所学校的录取通知的时候,我的父母第一次为我感到骄傲。

二是巴比特并没有放弃学习,他去真正的哈门大学旁听,学习他们的授课模式和经验,让自己的大学逐渐步入正轨。

最后,也是影片最燃最高潮的部分,就是在法庭中,巴比特为自己,为同学们的辩护,它翻译过来是这样的:做你们想做的。这一点都没有关系,因为我们不会停止学习,也不会停止成长,我们不会忘记在我们的土地上灌输的理想,因为我们是自由的主人,我们也一直都会是自由的主人无论你说的,做的,盖的!可以让我们改变!随你们!

影片中的“录取”或者会有两种含义,一是真正意义上的录取,而另一种,则是你对人生的“认同感和理想化”,我们总是想着被人“认同”,但是认同的定义是什么?是接受。只要你记住,你是谁?你在哪?你要做什么?哪怕前方风雪交加,你也会屹立自己的脚步,无惧前行。

《录取通知》是我个人很喜欢的一部电影,它继承了经典好莱坞的模式,在封闭的空间里创造一系列的“圆形人物性格”,起承转合,一环一环紧密相扣,没有太多的意外,完全是一部可供消遣的爆米花电影,但是影片的主旨却是深刻的,有好奇心和问题意识,学习无处不在。我们可以是自己的老师,也可以是别人的老师。我们为自己创造价值,也为别人奉献了自己的价值。也希望这些有理想的孩子,走在他们前往理想的道路上。

所以最后,也祝愿那些走进高考考场的孩子们能得到自己心仪的录取通知;而对于我们这些早已经历过高考录取的成人们来说,如果能借着这部喜剧的笑声反思一下自己当年的初衷与现在的得失,这部电影就有足够的意义。

文 | 段笑怡

你可能感兴趣的:(做自己想做的事,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