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自我认知的黑箱》随笔

      我们如果不察觉‘父母不是我们的道德’的事实,很可能就把自己的人生丢了,会把自己的人生活成父母的人生,或在自己身上活成父母的那部分,将他们的期待化为自己的愿望,不断对自己提要求。

      每个人都会对自己有要求,假如这个要求是他想要完成的,是自主意识想要攀登的一个高峰,或想要实现的一个目标,这个过程中,便能清晰地意识到。这是他自己想要的,所以他的努力是为了自己,他会有动力。无论目标是否达成,这个努力的过程本身其实就是愉悦的,即使艰苦,仍然是愉悦的,因为是为了自己而做的

      可假如这个要求并不是他自己的?

      假如潜意识里,他一边做,一边有种‘我是被人逼着在做’‘我在为别人做’的感觉,就像小时候我们被父母逼着学习,只有学习好,他们才会接纳、才会开心,当这样努力时,这个努力的过程其实是不快乐的。

      他会有一种感觉——我不是为自己做的。

      也许这个感觉是被压抑在潜意识中。

      根据人本主义的观点,马斯洛认为每个人都是有自我实现的本能,也就是说即使没有父母施加的压力,我们在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中,每一个人都倾向于做到自我实现,希望自己能被肯定、被尊重、符合主流思想、被接纳并实现自我的价值。

      本来就是如此。

      但更多的时候,我们童年记忆是这样:我考一百分或考九十多分,父母才会展露笑颜,改变说话的语气。如果没有达到他们的要求,让他们失望,那滋味太难受了,接受不了那样的自己。

      在孩子的心里,无一例外,本能的希望看到父母幸福快乐,看到父母的笑容,感受他们语气里的温暖和肯定。

      所以孩子在无意识中会去讨好父母。

      作为一个孩子,我想要被接纳,于是要表现优秀,所以孩子其实不是为自己努力,而是他无意识中肩负了父母的愿望和人生。

      我要乖巧,要勤劳,要变得优秀,满足父母对我的期待,满足他们的要求,然后会从他们开心温暖的反馈中,感觉自己被接纳。

      很多人就这样长大,长大了还是这样。

      逐渐内化了父母的愿望、要求,由于害怕不被接纳,于是渐渐将他们的准则当做自己的道德,不断苛求、束缚自己,对自己提出一个又一个新的要求,或不断去满足父母的心愿。

      就像前面的姑娘,若违背父亲的期待,不能做到父亲期待的多打电话,不能负担弟弟的人生,她会很难受、很自责,觉得自己很糟糕。

      尽管理性知道,没有必要对父亲予取予求,可当她拒绝满足时,她还是会自我攻击和内疚。

      所以需要看到恨,或父母其他的情绪,需要看到我们为何试图背负父母的人生,为何承担他们的情绪,为什么会陷入这种循环。

      我们把父母当做道德,违背就内疚,

      这是因为我们太渴望被看见和接纳。

你可能感兴趣的:(《走出自我认知的黑箱》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