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心理学知识理解积极关注?关注取决于主观的选择和转移

为何“为你好、受不了”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对待孩子的惯性思维是“管孩子”,“教育孩子”,管教成为家长对待孩子的主题词。

既然是管理和教育,就隐含了不平等,就有了强势和权威,也就有了“以大欺小”“以强凌弱”,这是自然而然的。

因此,当家庭教育出现问题时候,当孩子表现心理症状时候,家长会一脸无辜,“我都是为了孩子好啊”“我可是全身心在关注孩子啊”。

为何“为你好、受不了”呢?

这是因为关注有两种:消极关注和积极关注。

不同的关注模式导致孩子心理感受不同,长期下来也就有了很大区分。

心理感受的积极、正向、阳光,就是常说的幸福,心有幸福感,成长才健康。


从心理学角度看,关注到底是什么

通俗理解关注就是看和听,是对别人感兴趣,把注意力放到环境和别人身上。

看,谁都会,但重要的是“看见积极”;听,谁都会,但重要的是“听懂含义”。

这就是积极关注的内涵,即“看见积极”“听懂含义”。

心理学意义上的关注,可以用“注意”来理解。

心理学告诉我们,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其中指向性是指感觉器官容量限制所导致的对象选择。

指向意味着选择,选择意味着放弃。

而集中性是指聚焦到选择对象上,表现为心理活动的紧张度和强度上。集中意味着关注,关注又意味着选择,对特定对象的积极或者消极面的选择。

那么,到底我们选择积极关注还是消极关注?这就涉及到了“注意转移”。

心理学中,“由于任务的变化,注意由一种对象转移到另一种对象上去的现象叫注意转移。”

影响注意转移速度和质量的因素有两种:前后两种活动的性质,个体对于这两种活动的态度。


借助“注意转移”,如何理解两种关注的变化

我们之前文字分享过,关注消极面是人的本能体现,为了躲避危险活下来,同时关注他人消极面又是人性特点,因为人人都有自我价值保护倾向,打击别人抬高自己是最省力的办法。

当然,我们言行与思维也受到文化影响,这是无法避免的,我们传统文化就是“棍棒底下出孝子”“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要变坏”“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为此,家庭教育中,人际互动里,不由自主的习惯关注消极,而非关注积极。

借助有关“注意”心理学知识,可见影响两种关注方式的关键点有两处:

一是选择性。

注意的指向和集中都意味着选择和放弃,那么积极关注还是消极关注,就看我们如何选择,如何放弃。

归结起来,我们心中有什么就会看到什么,心中信任、积极、向上、正向,就会更多关注到积极面。

二是转移性。

前后两种活动的性质“越相近越容易转移,对前一种活动越投入注意的转移越难”,“注意转移也受到人格特点的影响,它反映了一个人神经过程灵活性的高低。”

消极关注是本能和人性,投入注意度深刻,又与积极关注截然相反,由此可知做到积极关注不是容易事情。

而四种不同气质类型人格,看得出神经过程转换灵活性不同。对于安静型人格,由于“兴奋和抑制”这两种神经过程转化较为容易,而兴奋型、活泼型、抑郁型较为困难,由此可知安静型人格较为容易做到积极关注。

这又说明两点:少数人容易做到积极关注,更多人需要刻意训练;刻意训练先保持觉察,努力做到心情平静,情绪稳定。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利用心理学知识理解积极关注?关注取决于主观的选择和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