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英国的国民运动,有人会想到足球,因为这里有欧洲五大足球联赛之一的英超,也有人会想到斯诺克,因为闻名全球的斯诺克之都谢菲尔德就在英国,还有人会想到英式橄榄球,光看这项运动的名称的前缀“英式”便知其区别于美式橄榄球的代表性,但绝不会有人提到世界第二大球类运动——篮球。
在这片土地上,篮球似乎没有多少群众基础,国家也不太重视。这并非信口胡言。以一例佐证,2012年英国男篮凭借东道主的特权获得奥运会参赛资格,这是英国人时隔六十四年后第二次出现在奥运会的篮球场上,巧合的是,英国男篮第一次出征奥运同样是趁着英国1948年主办奥运的契机。换言之,篮球成为奥运正式比赛项目的八十四年里,英国人有且仅有两次的参赛经验都是凭借东道主的特权。由此可见,对篮球这项运动而言,英国无异于一块荒漠。
来到英国后,我更是切身感受到了这项运动的氛围之差。每周日上午10点至12点,学校都会开放体育馆,由体育部门的工作人员组织篮球活动,全校学生皆可提前在网上预订席位,到场参加。费用并不贵,住校生1磅,校外住宿生2.5磅。开学后的第二个周日,我怀揣着对篮球的满腔热情,以及跟外国人过过招的想法,提前来到体育馆。球馆环境不错,实木地板,球框上挂着篮网,球场两侧的底线后边都有供人休息的木制长凳。按理说,如此之好的环境,换作国内的高校周日对学生开放,倘若不实行限流,必然挤得水泄不通,然而在英国,篮球馆可没这种待遇。我等了挺久,也没见多少人过来,粗略数了数,至多二十来个,而且一大半是同胞,外国学生屈指可数。
这情形倒跟我平时上课没什么两样,一眼望去,教室里黑压压的一片全是中国同胞的面孔,零星散落着几个外国人。往后,我几乎每个周日都去球馆打球,来来去去始终是那几个外国人,一个长须及胸只知单打独斗的英国人,一个高壮的希腊籍在读博士,一个常穿哈登球衣的棕壮小哥,一个常穿伯德绿军战袍却不太会打球的英国人,一个矮胖但没技术的黑人小哥,还有我的英国朋友内森。他们的存在,倒像中国学生每周球场“内斗”的外援,有时交流不畅,甚至谁也不给谁传球。
这是学校的篮球氛围,再说说整个社区。我至今跑遍了谢菲城内的大部分地方,拢共发现六个室外篮球场。幸运的是,其中两个在我的公寓附近,走路不过三五分钟;不幸的是,这六个篮球场里只有一个在场地上划了线,四个只有半场,两个是足篮两用场,其中一个居然还建在斜坡上。场地环境之恶劣令我震惊。即使我初中前两年,学校的篮球场建在土地上,至少地上还有线,至少也不是斜坡。这是我自那时起遇见过的最糟糕的球场。疫情期间,学校体育馆暂停对外开放,我只能在这些室外球场打球。打过这么多回,同样很少见到本地人,大多都是中国学生。这一点跟校内的篮球氛围一致。
身处篮球氛围如此冷清的环境中,我本以为英国可能没有篮球联赛,后来偶然发现我所在的谢菲尔德竟然有一支英国顶级篮球联赛BBL的球队——Sheffield Sharks。既然有球队,还是顶级联赛的队伍,于是某个秋风微凉的傍晚,我兴致勃勃地带上一张11.5镑的球票来到了大鲨鱼队的主场——Ponds Forge International Sports Centre——观看球赛。
进球馆前,我实在不敢相信眼前的圆形建筑是“国际体育中心”,因为它的大门跟国内大型超市的大门差不多,丝毫体现不出“国际范儿”。进入场馆后,我环顾四周,左前方是商场,正前方是快餐店,右前方是蓝色铁门。我没看到醒目的球馆标识,一时之间不知该往哪边走,干脆跟着主要人流往右走了一段,然后小心地推开那扇门,生怕闯入“闲人免进”的禁地。大门一开,我才些微感受到球赛的氛围。几个工作人员坐在球场入口处售票,两三张铺着简陋桌布的长桌摆在身前,还有两个人站在桌旁,手拿扫码仪扫描入场观众手里的球票。我径直走向那两个扫票的工作人员,掏出手机,翻出线上预购的电子票,等其中一人微笑着验完票,我终于得以一睹英国顶级篮球联赛的比赛场地。
原本我以为这球馆可能如英国的大多数建筑,外部虽古旧,颇有年代感,内部却整修一新,完全是现代化的风貌,给人一种由外而内的冲击感,可是这次我却大失所望。这座球馆不仅外部颇对不起“国际体育中心”的名头,内部也名不副实。场馆里面不大,进场后右手边是球场,左手边是观众席。球场相当简陋,篮架上方甚至没有计时器;观众席也不宽敞,座椅看上去颇有些年头,估摸只能容得下三四百名观众。球场和观众席之间的过道大概两三米宽,入场的观众来来往往,还有拍球的小孩儿和忙得团团转的工作人员。不论从场馆大小或现场人员的热情来看,这场顶级联赛或许还比不上母校中南男篮校队打CUBA决赛时的观感。
我找到座位坐定,A排24座,这是第一排几乎正中的位置,隔着过道就是解说席和替补席,视野很好。没过多久,比赛行将开始,在球场上热身的球员先回更衣室,等解说员热情洋溢地介绍球员时,他们再依次入场。观众反应倒蛮热情,纷纷鼓掌呐喊,现场气氛不错,我终于有了看比赛的感觉。
裁判把球抛向空中,主队球员争到球,比赛正式开始。这时,我最好奇的莫过于如何计时,因为篮板上方并无计时器,进攻球员如何把握每回合的进攻时间呢。然而,好奇很快变成了惊奇。主队球员传导了十多秒后,我的身后突然传来响亮的倒计时声。我回头一看,一位胖大妈正一边大喊“Ten,Nine,Eight…”,一边敲打架在两条大腿上的鼓,而她身旁的几个少年跟着她的节奏一齐高呼。这场面令我惊愕不已——竟然是人声倒计时!接下来每个回合所剩无几时,这位大妈都会准时倒计时十秒,极其尽责,无一疏漏。除此之外,她还有一项重要任务,活跃现场气氛。当天主队攻势如潮,大妈的嗓子几乎没休息过。倒计时一结束,她就带领观众给场上队员加油助威,声震全场,加完十几秒油,无缝切换,继续大声倒计时,循环往复,不知疲倦。作为看客,我挺心疼大妈,尤其是她的嗓子。
至于球员的表现,我以为不论是技术层面或战术层面,谈不上好,也不算差。传球配合还算流畅,球员也卖力,敢拼敢抢,对抗激烈。第一节结束,大鲨鱼队大比分领先,我这时真把它当成了自己的主队,跟着现场观众一起拍手呐喊,异常兴奋。可惜的是,这场比赛只有这一节,因为裁判在休息时间检查了地板后,经过同技术人员的讨论,认为地板较滑,不符合比赛要求,出于对球员安全的考虑,决定中止比赛,延期再办。观众纷纷发出嘘声,不过裁判主意已定,球员也陆续离场,返回更衣室,大伙儿不得不退场,择日再来。这再次说明了两件事:一则球场简陋,甚至于地板都维护不善;二则顶级联赛规模之小,当场取消比赛似乎毫无影响。
这场延期的比赛后来由于疫情再次延期,如今看来遥遥无期。不过,我在首次延期的一个月后,买票去现场看了另一场比赛,仍旧是那位大妈,仍旧是人声倒计时,仍旧是不及国内大学比赛的氛围。看来英国顶级篮球联赛就是如此,我的第一次观赛体验并非偶然。
后来,我和极其热爱篮球的英国朋友内森聊过英国的篮球文化。内森曾经是莱斯特球队的明日之星,一度希望为国征战国际赛场。他身高和我差不多,却能扣篮,可惜在一次训练中膝盖受伤,久治不愈,状态大不如前,只能不甘心地结束成为职业球员的梦想。现在他的弟弟效力于莱斯特青年队,他把希望都寄托于这位他口中天赋更胜于自己的弟弟身上。当时,我问内森:“为什么英国的篮球氛围如此之差,似乎没人喜欢打篮球?”他耸耸肩,无奈地说:“我也不知道。我觉得打篮球很有趣,可就是没人喜欢。”
看来这是个无解的问题,毕竟连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都不知道为什么英国人不喜欢打篮球,也不明白为何这里的篮球氛围如此之差。我便不再琢磨,至少这里还有内森和他弟弟这样热爱篮球的人。
文 字 / 王煜旸
图 片 / Young W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