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钱不在乎,小钱却斤斤计较?

      不知道大家身边有没有消费习惯特别矛盾的朋友,他们往往大钱不在乎,小钱却斤斤计较,我有个朋友非常乐衷抢购、尤其对那种“买一赠一的活动特别感兴趣,”,没有他不知道的打折消息,但对于买车,他却选择离家门口最近的4S店,朋友都劝他,你多对比几家,可以优惠几千块钱呢,但是他会觉得“我车都买的起,还在乎这点小钱做什么?”像这种大钱不在乎,小钱斤斤计较的栗子很常见,例如去商场买衣服付几千块钱,眼睛都不眨一下,却因为群里红包抢的最少而感到失落,又例如去商场吃个饭几百块钱不心疼,却因为停车超过一分钟多付5块钱而闷闷不乐。

图片发自App

一、人们的“心理账户”

      那为什么人们会有这么多矛盾的行为呢,消费心理学有个概念叫“心理账户”,可以用来解释以上的现象,就像银行账户一样,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的心理账户,心理账户会对我们的决策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心理账户这个概念,最早由芝加哥大学行为科学教授,查德·塞勒提出概念。塞勒发现,由于消费者心理帐户的存在,人们在做决策时往往会违背一些简单的经济运算法则,从而做出许多非理性的消费行为。

      为了更好的理解心理账户,我们来玩个游戏,第一种情况:假设今天晚上在国家大剧院有一场你等了很久的演出,你早在几个月前就买了这张票,票的价格是1000块钱,晚饭过后你准备出门,却发现票不见了,你找了所有的地方就是没有找到,这时候如果你不想错过今晚的演出,你只能重新购买一张,在这种情况下,你会如何做?你是买?还是不买?

      第二种情况是你没有提前买票,而是打算到现场买票,刚从家出发,发现自己把一张1000元的购物卡弄丢了,此时此刻,你还会不会选择去国家大剧院花1000块钱买这场演出的门票?这种情况下你的选择又是什么呢?

      以上实验是由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丹尼尔.卡尼曼设计的,研究者从中发现,第一种情况下,大多数人会选择不再重新购票,也就是选择不看了,而第二种情况下,大多数人还是会选择去看演出,尽管他们丢了1000块的购物卡,不知道你们的答案和实验结果的大多数人是否相同?

      从两种情况比较来看,其实情形是一样的,两种情况下,我们都损失了价值1000元的东西,不同的是损失的形式,为什么同样是损失1000元,但对于是否选择去看演出的决策却是截然相反呢?这个就是心理账户带来的误区。当我们丢失门票的时候,我们会将两张门票放在同一个账户里面去计算,这样会觉得看一场演出要花费2000,这个价格太高了,所以选择不看了,当购物卡丢的时候,你就会将购物卡的钱和买门票的钱分别放在心理两个不同的账户,分别考虑,这时候你会觉得门票还是1000块钱,不影响我去看演出。

      芝加哥大学行为科学教授,查德·塞勒认为,人们在决策的时候,都有两套算法,一套是经济学算法,一套是心理学算法, 经济学算法里面,人们相对理性,每一块钱都是可以相互替代的,无论这100块钱是你赚的还是你捡的,都是一样的,对于你来说都是你的财富,而在心理学算法中是不一样的,钱从哪儿来,花到哪儿去,每一块钱都是专款专用的,人们在日常支出预算中,会把衣服和演出这样的事物,严格放入两个不同的账户中,这就会产生演出票丢了就不去看了,但是购物卡丢了,我还是会选择去看的原因,但客观来看,我们的任何决策都不应该受到心理账户的影响,除了在消费行为方面,我们会有不同的心理账户,人们对于收入方面,也会设置严格的心理账户,甚至你在不同时间赚的钱也会被放在不同的账户上,例如:“假设晴天的时候,出租车司机一天赚500元,而下雨天的时候,半天就可以赚500元”如果你是司机,你会选择晴天多工作,还是雨天多工作?从理性的角度来说,我们应该在生意不好的晴天,早点收工回家,而雨天生意好的时候,就多工作而晚点回家。但实际情况并不是如此,加州理工大学教授研究发现,为了能够支付日常的开支,司机一般会给自己的日收设定一个小目标,例如每天赚够800块钱回家休息,所以他们的行为恰好就是和理性分析相反的,他们会在晴天的时候为了赚够800块而工作到很晚,而在雨天的时候早早赚够800回家休息了。这就是因为心理账户的作用,“认为今天的工作,不能被明天的工资所替代”,从中我们也可以引申出一个关于工作效率的道理,每个人的工作状态都是有周期性的,有时候工作效率高,有时候工作效率低,可以依据工作状态来调节工作的节奏和时间,而不是每天给自己定量工作,从效率来说,这不是一个最佳的选项。

      除了以上所说的,很多商家也是利用这一点让消费者买买买,比如你会发现一些商家促销时会直接打折,比如8折、6折等等;而更精明一些的商家则会把促销设计成满200减100,或者满500减200,这时,它们就充分的利用了我们的心理账户,比如满200减100,我们的潜意识会觉得自己不是花了100,而是省了100。

      除了满额减之外,还有的商家会告诉你,满1000返500代金券,这时人们通常会将1000元归到支出账户,而500元归入收入账户。强烈了区分了两个不同的心理账户,让我们觉得自己获得的优惠更多。但实际折扣算下来就是6.6折,但是如果商家直接说打6.6折,你就不会有太多消费的欲望。甚至有时候,我们细算下来这种满减的优惠力度有时候根本不及折扣的优惠,但就是这种算法会让消费者更容易买单。

二、面对心理账户,我们要如何应对呢?

      1、 首先能意识到心理账户的存在,充分识别心理账户的运用;

      2、 钱从理性的角度来看,是可以相互替代的,没有差别,要让钱在不同的心理账户中流通,而不是割裂开来;

      3、 我们可以利用换位思考法,设想自己在相反或者其它情景时该如何决策,看看自己的决策是否跟原来一致。如果在两种等价的情况下,做出的决策是一致的,那么你的行为就是理性的。例如你在犹豫要不要卖出手中这支赔钱的股票而犹豫不决的时候,你就可以试着换位思考下,你愿不愿意买入这支股票?如果在你没有持有这支股票的时候愿意买进,那你就应该继续持有它。

      希望我们每个人心中不同的心理账户,可以打通成一个大账户,更好的作出理性的决策!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钱不在乎,小钱却斤斤计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