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传记,就是用生命影响生命,读路遥有感

我一直认为,方法对生命的影响是有限的,而生命对生命的影响是无限的。读伟大人物的传记,就是这样一个用生命影响生命,用生命感动生命的过程。

路遥的这本早晨从中午开始,讲述了路遥在写平凡的故事这本伟大作品时,背后所发生的故事,以及路遥对人生、创作的看法和做法。

他的心路历程,几乎可以映射到每一个人人生中全部的困难、迷茫,也能照耀到每一个人的梦想、希望和坚持。我看到路遥在经历这些比常人更大的困苦时是如何应对的,也看到路遥那个像大山一样难以跨越的梦想,是如何被实现的。心中聊以慰藉,这种感觉,就像路遥读托尔斯泰的通信录时所说的:“不断在他的伟大思想中印证和理解自己的许多迷惑和体验,在他那里寻找回答精神问题的答案,寻找鼓舞勇气的力量。想想伟大的前辈们所遇到的更加巨大的困难和精神危机,那么,就不必畏惧,就心平气静的入睡。”

就不必畏惧,就心平气静的继续面对接下来的人生。

作为90后,特别是目前并没有赚到100万也没有成为中高层管理者的90后,在追求成长和成功的过程中,我无数次的焦虑、徘徊,睡不着觉,做一件事就想立刻看到结果。我相信很多人也和我一样,无法平衡当下和未来的关系。许多速成班应运而生,但与此相对的,诸如“长期主义”“专注当下,结果会自然出现”这样的词语也不断被提起。我尝试了各种方法,却没有哪一次像看到路遥所说的话一样,有如此大的触动。他说:“尽管创造的过程无比艰辛而成功的结果无比荣耀,尽管一切艰辛都是为了成功,但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也许在于创造的过程,而不在于那个结果。我在几十年在饥寒、失误、挫折和自我折磨的漫长历程中,苦苦追寻一种目标,任何有限的成功对我来说都至关重要。我不拒绝鲜花和红地毯。”但是,在《人生》在全国大获成功以后,他反而说,“我渴望重新投入一种沉重。只要不丧失远大的使命感,或者说还保持着较为清醒的头脑。就绝不能把人生之船长期停泊在某个温暖的港湾,应该重新扬起风帆,驶向生活的惊涛骇浪中,以领略其间的无限风光。”

这是路遥对人生的基本看法。在动笔写《平凡的世界》之前,他说他一生中度过的最美好的日子是写《人生》初稿的二十多天。而在《平凡的世界》进入具体的准备工作后,他阅读大量著作,不仅包括理论、政治、哲学、经济、历史和宗教著作等等,甚至还有农业、工业科技和许多讲养鱼、养蜂、施肥、税务的知识性的小册子。完成这个艰苦的过程后,他开始了另一项更艰巨的任务——准备作品的背景材料。他搜集了十年内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声报等报纸的全部合订本。房间里堆起又一座大山。还没有动笔写呢,光是这本书的准备工作,路遥就整整用了将近3年时间。他说已经被“折腾得半死不活。”

真正写作的过程,自然是“颓丧与振奋”、“一筹莫展与欣喜若狂”这种种的矛盾心情交织贯穿。但他“不会长期颓丧,因为身处战场。”这个时候路遥会停下笔来,离开作品,想想其他的事。事实上,“每一次挫折中的的崛起都会提示你重温那个简单的真理:一次成功过你往往建立无数次的失败之中。”

在平凡的世界写完第二部的时候,路遥的身体完全垮了,走到了死亡线边缘。医生建议他至少要在修养一年。他考虑到,这种情绪上的大割裂对长卷作品里说是致命的,挣扎后继续选择了继续写作。此时他说:“无论是文学艺术家还是科学家,在最富创造力的黄金年代必须争分夺秒的完成自己最重要的工作,因为随时都可能风云骤起,把你冲击得连自己都找不到自己。”他对写作怀有一种“宗教般的热情。”

最后,《平凡的世界》彻底完结后,路遥做的第一件事,是站起来把手中的笔从6楼扔了下去。整整6年时间,路遥真正“呕心沥血”写出这部作品。

作品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他却说,“已经成了历史。一切都是当时的经历和认识,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社会生活以及艺术的变化发展,我的认识也在变化和发展。许多过去我所倚重的东西现在也许已不在我思考的主流之中,而一些我曾轻视或者未触及的问题却上升到重要的位置。”

“但是自己的历史同样应该总结——只有严肃地总结过去,才有可能更好地走向未来。”

看到这里,路遥的形象逐渐丰满起来。从面对人生的态度、对文学的热情、对事物发展变化的认识,到对人生需要总结的看法。他给我们呈现了一个人生的范式。他的行为,恰好像他书中所说“人,不仅要战胜失败,而且要超越胜利。”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这种闪闪发光的天赋才华,平日里它容易被压力和生活的琐碎所遮蔽,但每一次阅读传记的过程,都是一次唤醒自己内心光芒的过程。那些坚韧、专注、浪漫、自信等美好的人生品质,会透过文字传给你,慢慢融入你的人生态度里,最终成为你人生观、价值观的一部分。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传记,就是用生命影响生命,读路遥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