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因“无”而生妙用

“有”因“无”而生妙用

经典的意义不是让人读

而是让人学以致用

文 | 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经》第一辑

作者 | 雪漠(Xue Mo)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你也许见过西部的大车,西部大车有两个很大的轮子,我在游记《从岭南到西部》里就写过它。老子所说的车,就是这种大车。孔子周游列国坐的是这种大车,打仗用的战车也是这种大车。中国古代没有橡胶,没有轮胎,只能用这种车子。直到今天,西部还有人用这种大车。我们到藏区去的时候,就见过人们用这样的大车,拉车的一般是牛,因此叫牛车。牛车的每个轮子上,都有三十根木条,它们向内汇聚到一个中空的圆木圈上,看起来就像圆木圈向四周射出去的光线,我们故称之为“辐条”,也就是“辐射出去的木条”。圆木圈的中心必须是空的。如果圆木圈的中心不是空的,是满的,轮子就没法安到车轴上,不成为车的一部分,轮子就不叫车轮,更不可能带动车子前进了。所以,轮子的关键,就是毂的“空”,有了这个“空”,轮子的“有”才能起作用。所谓的毂,就是轴心。

在人类历史上,“轴心时代”非常重要,大概是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在那个时代,东西方几乎同时出现了好几个伟大的哲学家,有人说:古希腊有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又教出了柏拉图,柏拉图也教出了亚里士多德,他们都对古希腊文明、甚至整个西方文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古代印度有释迦牟尼;古代中国也有孔子和老子。实际上,在那段时间里,世界上并不仅仅出现了这些人,而是出现了很多很多的大师。

比如,跟老子、孔子同时代的有诸子百家,像墨子就非常了不起,他的兼爱非攻学说影响很大,他到处去传播、希望诸侯停止战争的行为也很伟大;跟释迦牟尼同时代的也有尼乾子,尼乾子的境界很高,非常了不起,包括当时的九十六种外道、婆罗门的很多大师,能跟释迦牟尼辩论,说明他们也很了不起,都在一定水平之上。

英国哲学家凯伦·阿姆斯特朗写过一本书,专门研究这个时代,叫《轴心时代》。很有意思。在那五六百年之间,大师们不约而同地将东西方文明推向了高峰。这肯定不是偶然,它是文明发展到一个程度后的必然结果。比如,老子就是集大成者,他吸收了前人的思想精华,创造出了他独有的体系。释迦牟尼也是这样,他汲取了很多来自外道的文化精髓,创建了光照千古的佛教文化,直到今天,仍有无数的人因为接触佛教而离苦得乐、改变命运。只是,两千五百年后的今天,印度文明已经没了佛陀时代的辉煌。但印度作为佛陀的故乡,作为一块有信仰的土地,仍然是一个世界无法忽视的存在。轴心时代虽然过去了,但轴心时代的思想精髓仍然在照耀世界。

我们继续讲《道德经》。

老子接下来又举了两个例子。第一个是陶土做成的器皿。现在的西部仍然有这种器皿。我小时候就经常见到这种瓷器,非常粗糙。和上一些泥,把它捏成某种形状,然后烧制让它凝固、变硬,就成了某种器皿。熬药用的砂锅就是这样出来的。当代人依然在用这种砂锅熬中药,听说因为不能用铁锅熬药,如果用铁锅熬药,药就会变质,影响药效。老子认为,器皿之所以能用,同样因为它的里面是空的,不是满的;如果里面是满的,它就盛不了东西。

另一个例子是盖房子。盖房子的时候,你必须在墙的里面和中间掏出洞来,才能安上门窗、才能住人装东西。我们去陇东采访时,就见过这样的窑洞。老百姓盖不起房子,就在山上挖出洞来。陕北的很多地方直到今天仍是这样,有许多窑洞。人住在洞里。有了洞,人们才能住进去,要不山上是没法住人的。

老子为什么一直强调空了才有用?因为,他想说明一个朴素的道理:“有”许多时候都必须依托于“无”,才能生起妙用;没有“无”,生命就太满了,世界也构不成世界。天地也是这样,正是因为“空”,天空才成了天空,大地才成了大地。

但要注意,老子在这里说的“空”,不是佛教的“空”——前者是“没有”,而后者是“变化”,两者不是同一个东西。我们一定要把佛家的“空”和道家的“空”分开。一定要明白这一点,尤其在这里,空有、有无和空性不是同一个东西。这里的“无”是没有、不存在,也就是一些学者理解的那个无,它不是空性。它和有是二元对立的,它相对于器皿的有而存在,相对于辐条的有而存在,相对于门窗、墙壁的有而存在,有了客观存在的“器”,才有这里的“空”和“无”。

图片|来源网络|侵立删

你可能感兴趣的:(“有”因“无”而生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