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笔记047 以文解文,以心契心

本次考试,学生对丰子恺的散文《野外理发处》解读得乱七八糟,啼笑皆非。有一道题是这样的:
5.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5分)
划线句子是:人在被剃头的时候,暂时失却了人生的自由,而做了被人玩弄的傀儡。
有的说是同情劳动人民的,因为他们没有自由;有的说是对统治阶级控诉的,因为剃头司务象征着统治阶级,各种答案驴头不对马嘴。问学生为什么这么想,学生说,丰子恺写这篇文章看着是在解放前,这句话里又有“自由”“傀儡”“玩弄”一堆词,估计往这个方向答没有问题,反正就是没看懂。
罪过啊罪过!丰子恺要是知道了,肯定会气得活过来。这都是哪跟哪啊!早早随着李叔同皈依佛门的丰子恺哪有那么大的阶级爱恨情仇啊!
  估计丰子恺生气的不是学生,而是老师为什么能把学生教成这个样子。我自己想,很大部分,是我们在平时进行阅读教学时,并没有把重点放在对文本本身的解读上,而是试图从背景,从其他文章,从课外拓展中解读要阅读的文本。
  比如,听过一节名师的《荷塘月色》,教师给学生解读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就给学生说了很多的背景,又展示了朱自清很多的文章,来阐释“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美好的一篇散文,硬生生的上成了一节考据课,美其名曰“群文阅读”。
  比如,一教师讲《再别康桥》时,把徐志摩的风花雪月,八卦趣闻都拿来课堂上分享,唯独忘了对诗句本身的含义理解。
  比如,有的教师讲《林黛玉进贾府》,能放二十多分钟的电影剪辑视频,然后再滔滔不绝地用其他回目里的描写来解释课文里的内容。
  慢慢地,我们的学生就失去了我们阅读最应该具有的能力和方法:以文解文,从文章本身的字词句中品味作者的意思,从细细的品味中联系自己的情感。我们的学生见到辛弃疾的诗就是壮志难酬,见到杜甫就是忧国忧民,见到陆游都是渴望统一。从来不去在字句中慢慢体味作者的情感世界。
  真正的阅读,应该沉下心来,摒弃文本之外的东西,阅读文本本身的文字,从文字中体味作者的思想和感情。
  肖培东老师的教学就从来没有课文文本之外的拓展文本阅读,但是,他的课堂中,学生往往更能从文字中读出深意和新意。
以文解文,以心契心。要求我们有独立的思考,安静不浮躁的内心,并且也要在教学中,引导孩子静品味,独立思考。只要这样,才能培养出学生真正的阅读和思考的好习惯!
吴越
2018年10月16日星期二
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野外理发处
丰子恺
我的船所泊的岸上,小杂货店旁边的草地上,停着一副剃头担。我躺在船榻上休息的时候,恰好从船窗中望见这副剃头担的全部。起初剃头司务独自坐在凳上吸烟,后来把凳让给另一个人坐了,就剃这个人的头。我凝神纵目,眼前的船窗便化为画框,框中显出一幅现实的画图来。这图中的人物位置时时在变动,有时会变出极好的构图来,疏密匀称姿势集中,宛如一幅写实派的西洋画。有时微嫌左右两旁空地太多或太少,我便自己变更枕头的放处,以适应他们的变动,而求船窗中的妥帖的构图。
平日看到剃头,总以为被剃者为主人,剃者为附从。故被剃者出钱雇用剃头司务,而剃头司务受命做工;被剃者端坐中央,而剃头司务盘旋奔走。但我看来,适得其反:剃头司务为画中主人,而被剃者为附从。因为在姿势上,剃头司务提起精神做工,好像雕刻家正在制作。而被剃者不管是谁,都没精打采地坐着,忍无可忍得让他弄,似乎病人正在求医,罪人正在受刑。听说今春杭州举行金刚法会时,班禅喇嘛叫某剃头司务来剃一个头,送他十块钱,剃头司务叩头道谢。若果有其事,这理发司务剃“活佛”之头,受十元之赏,而以大礼报答,可谓幸运而恭顺了。我想当他工作的时候,“活佛”也是默默地把头交付他,任他支配的。被剃者不管是谁,都垂头地坐着,忍气吞声地让他弄。纯粹用感觉来看,剃头这景象中,似觉只有剃头司务一个人;被剃的人暂时变成了一件东西。因为他无声无息,呆若木鸡;全身用白布包裹,只留出毛毛草草的一个头,而这头又被操纵在剃头司务之手,全无自主之权。独有被剃头的人一声不响,绝对服从地把头让给别人弄。因为我在船窗中眺望岸上剃头的景象,在感觉上但见一个人的活动,而不觉得其为两个人的勾当。我很同情于这被剃者:那剃头司务不管耳、目、口、鼻,处处给他抹上水,涂上肥皂,弄得他淋漓满头;拨他的下巴,他只得仰起头来;拉他的耳朵,他只得旋转头去。这种身体的不自由之苦,在照相馆的镜头前面只吃数秒钟,犹可忍也;但在剃头司务手下要吃个把钟头,实在是人情所难堪的!我们岸上这位被剃头者,耐力格外强:他的身体常常为了适应剃头司务的工作而转侧倾斜,甚至身体的重心越出他所坐的凳子之外,还是勉力支撑。我躺在船里观看,代他感觉非常的吃力。人在被剃头的时候,暂时失却了人生的自由,而做了被人玩弄的傀儡。
我想把船窗中这幅图画移到纸上。起身取出速写簿,拿了铅笔等候着。等到妥帖的位置出现,便写了一幅,放在船中的小桌子上,自己批评且修改。这被剃头者全身蒙着白布,肢体不分,好似一个雪菩萨。幸而白布下端的左边露出凳子的脚,调剂了这一大块空白的寂寞。又全靠这凳脚与右边的剃头担子相对照,稳固了全图的基础。凳脚原来只露一只,为了它在图中具有上述的两大效用,我擅把两脚都画出了。我又在凳脚的旁边,白布的下端,擅自添上一朵墨,当作被剃头者的黑裤的露出部分。我以为有了这一朵墨,白布愈加显见其白;剃头司务的鞋子的黑在画的下端不致孤独。而为全图的主眼的一大块黑色——剃头司务的背心——亦得分布其同类色于画的左下角,可以增进全图的统调。
船主人给十个铜板与小杂货店,向他们屋后的地上采了一篮豌豆来,现在已经煮熟,送进一盘来给我吃。看见我正在热心地弄画,便放了盘子来看。“啊,画了一副剃头担!”他说:“小杂货店后面的街上有许多花样:捉牙虫的、测字的、旋糖的,还有打拳头卖膏药的……我刚才去采豆时从篱笆间望见,花样很多,明天去画!”我未及回答,在我背后的小洞门中探头出来看画的船主妇接着说:“先生,我们明天开到南浔去,那里有许多花园,去描花园景致!”她这话使我想起船舱里挂着一张照相:那照相里所摄取的,是一株盘曲离奇的大树,树下的栏杆上靠着一个姿态闲雅而装束楚楚的女子,好像一位贵妇人;但从相貌上可以辨明她是我们的船主妇。大概这就是她所爱好的花园景致,所以她把自己盛妆了加入在里头,拍这一张照来挂在船舱里的。我很同情于她的一片苦心。这照片恍如表现:她在物资生活上不幸而做了船娘,但在精神生活上实是一名贵妇人。世间颇有以为凡画必须优美华丽的人,以为只有风、花、雪、月、朱栏、长廊、美人、名士是画的题材。我们这船主妇可说是这种人的代表。我吃着豌豆和这船家夫妇俩谈了些闲话,他们就回船梢去做夜饭。(有删节)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丰子恺是文人与画家集于一身的儒者,文章“文中有画”,描绘了理发司务的理发技艺和过程,显示了作者迥乎寻常的眼光。
B.文章取材于生活中的凡常之人,凡常之物,如写生一般,将这些凡常的人和事,通过文字呈现在我们面前,给人历历在目之感。
C.作者把“船窗”当作“画框”,置身于剃头司务的生活中,近距离观察,通过极其平凡的画面,表现出非同一般的生活哲理。
D.文章语言明快朴实、幽默隽永,视角独特,简单的故事中充满了童真,充满了禅意,充满了生活情趣,更充满了真性情。
5.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5分)
6.本文运用对比手法来结构文章,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6分)
4、【参考答案】C 【解析】作者并没有“置身于剃头司务的生活中”,而是从远处客观地观察人物,客观地描写人物和事件。
5.【参考答案】
①在理发时,无论什么样的人,都会失去自由,任由人摆布。
②在生活中,低贱的人物也会有机会摆布别人,高贵的人也会有被别人支配的时候。
③平日里,有时看似支配他人,其实是在被他人支配。(一点2分,3点满分)
  【解析】理解句子本意时,抓住关键词“失却人生的自由”“傀儡”,傀儡意为不能自主、受人操纵的人或组织,根据上文意思,转换为“摆布”。深层含义应从理发师和被理发者两个角度思考,结合上文“班禅喇嘛剃头”的事例理解为“在生活中,低贱的人物也会有机会摆布别人,高贵的人也会有被别人支配的时候”。
6.【参考答案】
①剃者与被剃者的对比,以被剃者的呆木来表现剃者的技艺,揭示了生活之理。
②“我”与船娘艺术观的对比,以船娘的“优美华丽”的审美观突出了“我”的“质朴”、生活化的审美艺术观,揭示出艺术之理。(每点3分。意思相近,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文章设计了两组对比来结构全篇,第一组对比揭示了生活中的道理。第二组对比揭示了艺术上的道理。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学笔记047 以文解文,以心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