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梦山 序 精彩的战国时代

春秋战国时代是公认的中国历史上最精彩的时代。春秋五霸铺垫了一个新时代的开始,战国七雄演绎了波澜壮阔的大戏。而这出大戏的核心并不是杀戮的战争,而是缤彩纷呈的思想的出现。而这些思想被传承了2000多年,到今天依然是中国人行为处世的哲学体系基础,到今天为止,中国人的行为和哲学依然停留那个时代的框架内!或者更可悲的是,除了物质生活的进步外,在精神层面我们根本无法和那个时代相提并论!

承接“礼崩乐坏”的西周末世,群雄逐鹿,本应是个黑暗的时代,生灵涂炭,玉石俱焚。但事实正相反,“斯时虽为乱世,然乱而不哀”。如同凤凰涅槃般,经过战国的洗礼,整个中华民族焕然一新,进入到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从一个延续200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松散的部落联盟国家,跃身而起成为雄壮的秦汉帝国。

春秋时代作为战国时代的铺垫,有一个人显得最至关重要!

那就是孔子!

一直到今天,孔子的思想依然被人们津津乐道,也被用于挣钱,甚至被用于政治外交。但孔子最伟大之处不是“浩浩乎”有些酸腐味道的仁学思想,是他做了一件事。

有一肚子思想却落魄潦倒的孔老夫子,无奈之下,办起了私学。

重点是,孔老夫子的私学是“有教无类”,也就是说谁都可以来这儿上学。今天看,“有教无类”更像当时老夫子捉急招生办班使用的广告用语,但无意间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士人的时代!

过去的政治流转基本局限在贵族阶层,守旧/不思进取是这种体制的标准标签。动荡时代,君主们也需要变革,也需要让人眼前一亮的人才。正好,受过完整体系教育的士人们来了!

这就是孔子最伟大的地方,私学的模式打通了人才的上升通道。

普通人虽然也可以视为历史的一部分,准确地说,绝大部分人只是负责堆积历史,影响和引领历史进程,甚至创造历史的是我们中间很少量的天才。

天才是按概率随机散落人间的,跟血统出身没有任何关系。贵族最有条件去创造基本生存之外的东西,但通天彻地又不分血统,所以仅指望少数群体和基于更广泛大众的创新,成功的基数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孔子“有教无类”的私学模式(不限于儒学)让所有人都有机会跻身为“士”,继而站在历史演绎的最前端,或著书立说,或直接参与政治进程,甚至直接参与战争!

随后200多年战国时代,给我们留下的故事的,除了君王和出身小贵族的哀怨诗人屈原外,纵横捭阖,叱姹风云的就是这些士人!

墨子和墨家

墨子据传祖上是殷商王室,到墨子出生时,只是个底层平民。在少年时代做过牧童,学过木工。作为没落贵族后裔,他受到过教育,是一个有文化知识,又比较接近工农小生产者的士人。自诩“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

墨子是孔子私学模式的典型受益者,他最开始胸怀大志时,就是师从儒者,学习孔家儒学。但墨子对儒者的天帝、鬼神和命运态度,以及厚葬久丧和奢靡礼乐不认同,最终舍掉了儒学,另立新说,也开办私学聚众讲学,大批的手工业者和下层士人开始追随墨子,逐步形成了墨家学派。

墨家有“非攻”、“尚贤”、“尚同”、“尊天”、“事鬼”、“非乐”、“非命”、“节用”、“节葬”十大主张,和儒家并列为“显学”。在战国百家中,有“非儒即墨”之称。 墨子一生广收门徒,亲信弟子达到数百人之多,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墨家学派。

墨家的特点是组织严密,很有后世秘密帮派的味道。墨家的领袖称为“矩子”,成员都称为“墨者”,穿短衣草鞋,参加劳动,以吃苦为高尚。如果谁违背了这些原则,轻则开除,重则处死。所有墨者都服从巨子的指挥,甚至可以“赴汤蹈火,死不旋踵”。 墨家虽有经书流传下来,但墨家神秘莫测的行为故事只零星见于记载,这为后世——其实是现在的江湖小说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但墨子的伟大之处不在神秘,而是他在哲学认识论和逻辑学的认知,以及对自然科学的探索。墨子是中国古代逻辑思想体系的重要开拓者之一。墨辩和因明学、古希腊逻辑学并称世界三大逻辑学。他把思维的方法概括为“摹略万物之然,论求群言之比。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以类取,以类予“。就是说,思维的目的是要探求客观事物间的必然联系,以及探求反映这种必然联系的形式,并用“名”(概念)、“辞”(判断)、“说”(推理)表达出来。“以类取,以类予”,相当于现代逻辑学的类比,是一种重要的推理方法。此外,墨子还总结出了假言、直言、选言、演绎、归纳等多种推理方法,从而使墨子的辩学形成为一个有条不紊、系统分明的体系。

墨子对宇宙,时空,运动有着现在看来还是非常科学的认知。对于物质的本原和属性问题,墨子也有精辟的阐述。墨子还从抽象高度对很多现实中的数学问题做了命题和定义,包括大量几何题目。墨子关于物理学的研究涉及到力学、光学、声学等分支,给出了不少物理学概念的定义,并有不少重大的发现,总结出了一些重要的物理学定理。包括杠杆定理,几何光学等。

这些与墨子出身和精通手工技艺有关,可惜随着到汉朝墨家的衰微,以及后世价值观的偏重,墨子在中国大地上划亮的那一丝对科学的探索之光,很快就熄灭了。墨家经典因为不在考试范围内,也就少有人关注,更无人去发展光大,诚可叹息!

墨子,大爱无言的圣贤!诚如墨子所言:“此仁也,义也”,谓之“天德”,谓之“天志”,谓之“圣王之道”。

老子和道家

《道德经》言辞优美,言简意赅,在春秋战国时代以及后世2000年迅速成为了整个社会最基础的共同认知。汉晋代以道德经为理论基础,人们基本完构了一个特色的神仙/神话体系,成为到今天还在影响人们行为的“宗教”。

有两个细节值得琢磨:老子为何西去?为何同伊喜相约3年后入川在青羊宫相见?

向西的缘由,道家的神秘学者一定会指向“昆仑山”。那似乎是传统文化里的终极殿堂,今天也被视为中华龙脉之首。但这过于玄幻,看起来并不科学。老子是国家图书馆的管理员,有机会接触阅读大量的国家级的典籍和文件,所以他一定知道些什么我们现在只能猜测的东西,或许是去寻求某种令人着迷的答案。

而古代的巴蜀同样是个谜一样的地方,按现在传说的蜀地开国之君叫杜宇,大约是春秋时代在蜀称帝。但其实上溯到远古黄帝时代就有蜀地的记载,上古五帝之一颛顼(黄帝孙子)的老爹昌意就出生和封在“若水”(雅砻江),并娶蜀山氏女,当然颛顼“籍贯”也是若水。后来就失去记载了,再后来人们在蜀地发现了远远超越中原文明的三星堆遗址,以今日科技手段,结果是谜上加谜。

而老子对尹喜说:“子行道千日后于成都青羊肆寻吾”,更是令人惊奇!

纵横家和说客

纵横家是战国时代一个独特的谋士群体,但名称不是战国时代的,是后世对于这一大票人忙于合纵——建立反秦同盟和连横——打破六国的联合的形象统称,所以纵横家不是一个独立的学派,虽然很多人把这群人归为神秘的鬼谷一派。

纵横家就是说客,有官方的,或代表官方的,也有纯自由职业,中间赚差价的掮客。这类人在后世清高的道统学者眼里基本属于四处煽风点火的“小人”,但战国的风云其实就是这些人串起来的。

这里面最有名的正面人物应该是苏秦了,一番挫折努力,最终挂上六国相印,最后客死于燕齐两国的反间过程中。苏秦有个弟弟叫苏代(或是族弟),虽然不是很有名气,但在后续的战国进程中却时不常的出现一下,让人能隐约感受到那个时代职业说客的存在和活动过程。苏代最有意义的一次说客活动是长平之战后,赵国岌岌可危,于是托苏代去秦国游说,苏代有本事,找到秦国丞相范眦,以私利说动,成功地让秦国放弃了乘胜追击,赵国得以有了喘息之机。

没人能完整描述出战国时代多个国家间眼花缭乱的外交细节,纵横只是个粗线条的描述,精彩的细节有待去拼凑,去想象,去发挥,去任意按照需要去发挥(编撰)。

《吕氏春秋》

要了解真实的战国时代的思想文化体系,非《吕氏春秋》不可。

《吕氏春秋》名为春秋,但不是本史书,是一本试图统一集合梳理清百家时代的各个学说的一本书,由秦国丞相吕不韦带三千门客集体创作的,也可以视为国家层面的一本集大成的“学术著作”。可惜吕不韦的人物形象以及后世的独尊儒术影响,加上那一整套理论在今天没太大现实意义,这本书的价值被大打折扣。

天人合一的思想与其说取自道家,更应该说是从远古开始的传统文化本身就有的根基。《吕氏春秋》贯穿这这一脉络。春夏秋冬不仅用于农时,祭祀和政治,也能应用于个人修养。

它是系统窥探战国时代思想文化的最好方式,其它诸子百家都阃于自家一派之说难免失之片面。

战国四公子

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齐国的孟尝君田文因礼贤下士、喜好结交宾客,并参与到当时的政治战争中,被后人并称战国四公子。

按年龄排应该是孟尝君,春申君,平原君,信陵君。孟尝君存在的时间先于其他三人,后面三个基本是同时代的人,有着密切的交集,其中平原君赵胜是信陵君魏无忌的姐夫。

孟尝君是志大才大目光有点儿近视的人,有能力也肯礼贤下士,主导齐国政局却做了大量费力不讨好儿的事情,白白浪费了齐国大量的国力。具体来说就是跟秦国有仇——差点儿被扣留,靠鸡鸣狗盗逃出生天,然后联合其他国家“远攻近交”。而远攻来的战果又不能搬回家,只好送给别人--是个典型的意气用事。

春申君黄歇也算是个有才华的人,出身不明,也算是私学盛行的受益者。少时游学拜师,见识广博,辩才出众。白起率孤军纵横楚国时,楚国派黄歇出使秦国求和,成功地说服秦王放弃攻楚计划。后冒生命风险,把在秦为质的楚太子掩护回国。这奠定了他日后在楚国的地位。长平之战后联军抗秦,援赵灭鲁,启用名人荀况等,一时声名鹊起。风光一时后留给世人的就是些笑话了。

除了后来联军抗秦率先逃跑的事迹外,春申君黄歇有个门客李园,这是个标准的奸诈之人。楚王无后,李园把妹妹先送给黄歇,怀孕后又献给楚王,楚王终于“有后”了。而李园也成了国舅,再以后,黄歇就死在了“国舅”手里。

平原君赵胜除了出身外,应该算是个平淡的人,但有个优点,就是听人劝,有错及时改。没有雄才大略,基本能归到忠厚大哥一类,在赵国存亡末期尽心尽力。

信陵君魏无忌最是个令人唏嘘的完美公子,轻财重义,文韬武略,折节下士,“仁义礼智信”的人格通通具备。两次联军抗秦,获胜,并大败秦名将蒙骜,在当时及后世也有军事天才的一席之地。只是因为“窃符救赵”,一生大部分时间只能流落他乡,在郁郁寡欢中,只能选择死于酒色。

后世汉高祖刘邦,年轻时便十分仰慕信陵公子魏无忌,听闻公子对任何人都是十分仁义更是礼贤下士,便萌生结交之心。后来听闻魏无忌逝去,他更是放声大哭,一代贤士就此陨落,可惜他连结交的机会都没有。后来每次经过大梁,都会祭拜信陵君;在打败淮南王黥布后,他还特批了五户人家守护信陵君的坟墓,让他们四时祭祀。

燕太子丹本也算四公子一类人,或许他一生是太子而不是公子,或许他没有3000以上的门客,或是习惯的四数已被凑满等等原因吧,燕太子丹就是个当了一辈子太子的头脑简单的准接班人,最后被自己老爹杀掉。他出名的最大原因是因为他策划了荆轲刺秦。荆轲刺秦的故事也为我们揭开了战国时代侠客和江湖的一个幕角。

战国侠客与江湖

“士为知己者死”是那个时代士人的信条,轻生重义是我们现在只能畅想的豪迈,因为我们的血脉里,这个基因已经失去了。“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的情景只能摇头晃脑地读读。

《史记》里刺客列传里严格属于战国时代的刺客就荆轲一人。荆轲是卫国人,算是个士人,以任侠好击剑浪荡江湖,但剑术似乎一般,在榆次和盖聂讲论剑术,盖聂发怒,瞪着眼看荆轲,荆轲便走开了。在邯郸和鲁句践争执,约战,结果荆轲还是逃走了。但荆轲有种勇气,被称为神勇。向太子丹推荐荆轲的另一个老侠客田光对此有段精辟的论述:“夏扶,血勇之人,怒而面赤;宋意,脉勇之人,怒而面青;舞阳,骨勇之人,怒而面白。光所知荆轲,神勇之人,怒而色不变“。

其中的舞阳就是后来作为荆轲副手一同前去刺秦的秦舞阳,据说他12岁就敢杀人,一副滚刀肉般的怒容,一般人见到都不敢直视。最后的表现却完全暴露了在我们生活中也偶尔能见到的这类”狠人“的本质,在秦国威严的大殿上体如筛糠,尿裤子了。这正是心理学所说的缺什么就爱表现什么的典型例证,”狠人“的本质是胆小怕死的,所以努力让自己显得狠一些来保护自己,这类人的可恶之处是最喜欢凌弱来展现自己,最是社会垃圾。

荆轲刺秦的历史大家耳能熟祥,历史的这段记载给我们闪现了难得的战国社会形态。盖聂,鲁句践,田光,夏扶,宋意,秦舞阳,高渐离等一批属于平民市井的人物突然出现了,让我们确切知道战国时代剑客侠士以及狂野之士的真实存在,对那个时代的江湖有了宽阔的想象空间。

战国时代江湖的丰满程度一定是超越我们想象的,因为各种错综复杂的势力太多了,并且没有国家层面的任何禁令,大家是随意发展自己势力的。出于政治军事外交目的,各国都有自己的秘密谍报人员和地下工作者是个公开的秘密,国家层面的秘密行为还分行政部门和军方的(和现在类似),甚至像李斯在秦国还秘密开展了对内监察的特务机构。诸子百家也是一种势力,闻名于世的几大家外,应该还有更多湮没于时光的小学派,为生存都会有某种组织形态存立在江湖。

还有众多的公子或权势人物,没有3000门客,有300也可以搅动一下江湖的血雨腥风。还有就是富商,当时的首富巴寡妇清不仅有遍布诸国的“销售网络”,甚至拥有可以和国家对抗的私人军队。加上更多类似荆轲这样散落的剑客游侠,还有荆轲刺秦前一直在等待的神秘朋友,以及在不远的将来突然出现的黄石公,商山四皓等等,这么多股势力盘卷在战国,所以那时的江湖一定是精彩的!

鬼谷子

如今已被神话或神秘化的鬼谷一派,可以看作是除正史记载外,精彩战国时代的一个缩影。狭义的鬼谷学说是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技巧的学问,而广义的鬼谷派几乎涵盖了整个战国时代进程,从早期的商鞅,孙膑、庞涓、到中期的苏秦、张仪、后期的吕不韦,毛遂,李牧甚至商人范蠡等都被塞进了鬼谷一派。

“暨战国争雄,辩士云涌,纵横参谋,长短角势。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师。六印磊落以佩,五都隐赈而封。”

“囊括经世道,遗身在白云。七雄方龙斗,天下乱无君。浮云不足贵,遵养晦时文。舒之弥宇宙,卷之不盈分。岂图山不寿,空与麋鹿群。”

传言鬼谷子通天彻地,智慧卓绝,人不能及。一曰数学,日星象纬,在其掌中,占往察来,言无不验;二曰兵学,六韬三略,变化无穷,布阵行兵,鬼神不测;三曰言学,广记多闻,明理审势,出辞吐辩,万口莫当;四曰出世,修真养性,祛病延年,服食导引,平地飞升。

二千多年来,兵法家尊他为圣人,纵横家尊他为始祖,算命占卜的尊他为祖师爷,谋略家尊他为谋圣,名家尊他为师祖,道教尊其为王禅老祖。据说他还有个师妹,就是奇门遁甲的创始人九天玄女。

原商纣王都城朝歌西面30里有座山,叫清溪云梦山,山间有一洞,传说鬼谷子就是在此修炼讲学授徒。后面的故事就叫《云梦山》。

但这故事不是关于鬼谷的,是通过虚拟一段战国末期真实的历史来讲述十二天使与人类五大领袖数千年的对抗,展现华夏文明和人类文明艰难进程。

你可能感兴趣的:(云梦山 序 精彩的战国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