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秋,是人们面对秋景所产生的一种悲哀的情绪,秋景多为冷落、萧瑟,又多与黄昏、残阳、落叶相伴,成为万物衰亡的象征。文人伤春悲秋,因为秋能给人一种悲哀之情。所以,秋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季节。它,抒写着缠绵、抒写着相思,它,也美成了诗!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以多种景物并置,组成一副秋郊夕阳图。
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九种景物铺陈而成。以景寓情,在情景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几户人家。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游子前行。夕阳缓缓落下,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使用多重意向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采用悲秋这一审美情感的体验方式,是个人情感获得普遍的社会意义。
尤其是最后一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短短九个字,不知让多少远在天涯的游子潸然泪下。
浣溪沙
纳兰容若
已惯天涯莫浪愁,寒云衰草渐成秋。漫因睡起又登楼。
伴我萧萧惟代马,笑人寂寂有牵牛。劳人只合一生休。
这首小令只有六句,却写出了纳兰的一生。身为御前侍卫,外人看来风光无限,干其中的苦楚只有自己知道。一年到头奔波,鞍前马后。自己如同牵线木偶一样。与亲人聚少离多,爱情的支离破碎,理想的遥遥无期,一腔怨愤终于在这个秋意渐起的塞外,爆发了出来。那夜他一定过得无比郁闷,否则这首词怎会如此凄凉、如此怨气十足?
首句在说,天高路远早就习惯了,还有什么好愁的呢?满腹的牢骚脱口而出。这样的日子总没个头,现在天又冷了,草又黄了,消磨消磨又是一年过去了。“漫因睡起又登楼”,这句词人告诫自己,不要因为醒来满腹愁绪又去登楼远望。一个“又”字,轻描淡写之间就表达了一种百无聊赖的情绪。自己已经不知道多少次梦醒凭栏了。而词人不愿睡醒登楼的原因是什么呢?登楼远望时,就忍不住思乡怀亲,这样的心理折磨,只怕作者已经不堪忍受了吧!
下篇写的极为凄凉,尤其是第二句,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会,本来就够凄凉了,但还是有这么一天拿来盼望,而自己连这么一天都没有。想家、想妻,但却毫无办法。最后满腔怨愤化为一声叹息:“劳人只合一生休”——只有认命放弃。
只要心中忧愁,就是劳人。纳兰出身豪门贵族,平步宦海,但这种别人羡慕不已的东西,对他来说却是沉重的负担,所以他说:“我是人间惆怅客”。
最后一句是全词的高潮。两年后,纳兰郁郁而终,走完了他年轻的生命,更印证了那一声叹息。
唐多令
吴文英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往,谩长是、系行舟。
这首词写惜别怀人,写的是词人与爱姬离别后对她的思念。
上阕着重写离愁。“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开篇就将“愁”字点出,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础。“愁”字由“秋”和“心”组成,用了拆字法,读来别有一番情趣。“纵芭蕉不雨也飕飕”,离别之时,恰逢凄凉的秋天,纵使芭蕉不待下雨,也飕飕生凉意。后三句通过一衬一叠,表达了离人内心的愁苦。人都说秋来天气凉爽,而作者却最怕明月、登楼远望。因为月圆人不圆,登楼也不见思念的人,势必会引起他的愁绪。
下阙依旧在怀人。“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时已至秋末,也快到岁末,作者不免要感叹往事如烟,时光易逝。最后三句写离别的场景,爱姬远去了,柳条却将自己的行舟绊住,使他不能随爱人一起去。但柳条怎会绊住行舟呢?词人心中抱怨才会发次痴语。
该词简洁明快,发语恰到好处,是篇难得的佳作。
清平乐
张炎
候蛩凄断,人语西风岸。月落沙平江似练,望尽芦花无雁。
暗教愁损兰成,可怜夜夜关情。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
这首抒情小令,抒发了作者国破家亡的哀愁。
上阕写秋情秋景。蟋蟀哀鸣,秋风萧萧,冷月落江,芦花无雁。由近及远写景,描摹出幽深的空间,营造出一片空清之境,为下阙的抒情做了铺垫。词人选景立意颇深:写秋寒,不直接写西风呼啸,而是说“候蛩凄断”;写秋感,没有半个愁字,只说“望尽芦花无雁”,含蓄又不失美感,可见作者深厚的功力。
下阙写秋愁,词人以庾信自比,言国破家亡之痛,言前朝遗民的孤独寂寞。结尾句将自己心底的哀愁和寂寞融汇入景。这里“一枝”和“多少”比对,道出心底的无限哀愁。并以“梧叶”自拟,意境新特,使人回味无穷。
这首小令用笔精炼、含蓄,选景巧妙,言情甚远,艺术造诣极高。正因为如此,张炎的“秋词”可以和宋玉的《九辩》、欧阳修的《秋声赋》并列,尤其是他的“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令人拍案叫绝。